公卫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liufq2001

[分享] 中国CDC抗震救灾卫生防疫技术方案汇编

[复制链接]
细胞间质 发表于 2008-7-18 23:4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分感谢!可惜钱不够了!
1 @  Q: t; i: L/ a0 w3 t* i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liufq2001 发表于 2008-7-19 21:51:03 | 显示全部楼层

BIMC 中国地震灾害预测与预报新闻发布会

BIMC 中国地震灾害预测与预报新闻发布会5 o6 \$ d# o7 r) p; g+ O. Q% E

. o- Z* Z; x, ]3 W! _$ |# H; c4 U5 C  7月19日(星期六)下午16时,2008北京国际新闻中心举行中国地震灾害预测与预报新闻发布会(地点:鼓楼外大街19号北京歌华开元大酒店二层新闻发布厅1厅),中国地震局副局长阴朝民介绍相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 r. p9 i" C( N. C
8 v# @3 ~: a( g- @
1 d3 P/ U9 s' b9 Z
/ g# S  Z1 P( |. K2 _新闻发布会现场
5 t6 I; d2 C8 y7 t$ [
+ Q6 ^+ e8 D2 m 3 O$ G) D8 m& O8 N8 P9 E4 f
2008北京国际新闻中心副主任 祝寿臣 : }3 L4 N8 [4 T" A1 ^* z- a! Z
1 o) ^* O8 g& {" W5 K  H: e4 Q
+ n8 c: o( r* m9 d0 D! _- a/ Q
  主持人 祝寿臣(2008北京国际新闻中心副主任):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各位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题是“中国地震灾害的预测与预报”。2008-07-19 15:46:38   T1 s7 r% K; K$ w; {
: f: o3 A. Y; c* W% k
$ k: J, M9 h* I% I

& z5 I" @; u  ?  祝寿臣:中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今年“5·12”汶川大地震给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今天我们很高兴请来了中国地震局副局长阴朝民先生,介绍中国地震灾害的预测与预报方面的情况。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副主任张晓东研究员。 下面请阴朝民先生介绍有关情况。 2008-07-19 15:56:37
0 M" x3 v+ o! O6 q
: }" k: l0 O* d- Z9 N/ n7 t5 d5 n. p' T" w1 v& o8 W0 e8 C+ I: }6 X9 S& l) Q

( f) H3 N3 f5 v! a% E& ~中国地震局副局长 阴朝民   b' Q8 Q% f  ^

8 h5 l+ F- {0 L8 a
5 m6 Q% z. t: A; w  阴朝民: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 大家知道,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而且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全球每年平均发生约500万次地震,但人们能感觉到的只有不到1万次。根据20世纪全球地震资料统计,海洋地震占全球地震的85%,大陆地震占全球地震的15%,但这15%的大陆地震却造成了全球85%的地震灾害。2008-07-19 15:57:02
. `2 x( M# g) O; x, {! `
; a. f. V; W/ L7 c
$ g1 Q0 T6 O9 E2 }6 _  q+ x1 }
2 ]4 h- S, a: Q( @( U, F  阴朝民:地震以其突发性和巨大的破坏性给人类生存安全、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严重危害。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震灾严重的国家。据统计,20世纪我国大陆地区平均每年发生5级以上地震20次,6级以上地震4 次,7级以上地震每三年发生2次。我国国土面积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14,但发生的地震却占全球大陆地震的1/3。 2008-07-19 15:58:05 # D7 S- ^. J7 j/ [" o6 S1 X
1 A9 D- x* ?' A2 B% t
, M; F" g5 A6 i( f- A

; v- E- u: T6 N, T3 r8 Q! C+ m  阴朝民:20世纪,全球因地震死亡的总人数近120万,我国近60万,约占1/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约为55万,而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约28万(不含四川汶川地震)。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发生过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41%的国土、50%的城市、70%百万以上人口的大、中城市,都位于七度或七度以上的地震高烈度区。据历史记载,一次地震死亡人数超过20万的地震全球共有6次,我国就有4次。由此可见,地震灾害严重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 2008-07-19 15:58:48
2 O* Z/ r0 K* d5 ?
* I0 z+ H1 s1 y1 H* }3 X( ~
- E% T7 `5 J2 M: T+ W2 u. _+ w# y0 D' l! Y# G& o6 d- C
  阴朝民:中国政府对防震减灾工作高度重视,积极推进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防震减灾工作方针,建立了“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确立了“突出重点、全面防御,健全体系、强化管理,社会参与、共同抵御”的三大战略要求,提出了到2020 年我国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奋斗目标。 2008-07-19 16:00:20
) ^( O/ l( j% _' \' \! N/ ]8 [" ~5 D

8 s9 ~3 u; @' H+ N1 Y9 l/ |
0 M3 M% J" c0 f8 c- @' @  e  阴朝民:1966年中国河北邢台地震后,我国开始了地震预报的探索和实践。40多年来,通过边观测、边研究、边实践,摸索出了长、中、短、临渐进式的地震综合预报思路,并对1975年2月4日发生在辽宁海城的7.3级地震做出了预报,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较为成功的地震预报。 目前,我国地震预报工作已纳入法制化的管理轨道,1998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明确了我国地震监测预报管理的法律依据。1998年12月,我国政府颁布了《地震预报管理条例》,对地震预测和地震预报做出了不同的规定。预测意见由专家作出,而预报意见是要经过一定程序,由地震部门提出,报省以上人民政府风险决策,并由政府向社会发布。 2008-07-19 16:01:31
  d6 A/ }$ |* l- D% ^
7 ], \/ ^( P/ Y9 G( i* A- J7 e9 X# t6 O
6 C& H( z5 R' N
  阴朝民:地震监测是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通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十五”期间,通过实施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我国建成了国家、省和市(县)三级管理的1200多个地震监测台站,布设了总长度达数万公里的流动观测线路,建立了15000余个群众监测点,形成了多种学科相结合、固定观测与流动观测相结合、专群相结合的覆盖全国的地震观测网络,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地震监测能力和地震速报能力,大大提升了震后应急处置水平。目前,首都圈地区可以监测1.0级以上地震,速报时间5-10分钟;省会城市和东部地区可以监测1.5级以上地震,速报时间10-15分钟;其他地区可以监测3.5级以上地震,速报时间20-25分钟。 2008-07-19 16:03:25
' o5 V6 c# F& g& S. w# q
, b0 D; n9 ], P" m) ~
  @5 T+ m: X: i4 g4 G
1 f) l( l  \) Q) y. ~; I  阴朝民:虽然我国地震监测台网已经具有一定的监测能力,但是对地壳深部的探测,依然处于“入地无门”的状态,对地球内部的情况和地震发生规律的认知还十分有限,地震预报水平还将长期处于探索和经验积累阶段,我们目前只能在一定条件下,对某些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是,大多数地震还不能预报出来。地震预报尤其是短临预报至今仍是世界科学难题,我们在进行预报探索的过程中,遭受的挫折远多于成功,地震预报的水平还很低。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由于发震区域构造的复杂性,震前没有出现大量典型的异常,我们没能做出预报,作为地震工作者,我们深感痛心和不安。 2008-07-19 16:05:15
$ K! z. l  b' m- t) W& O. Y0 _" ]8 T4 ]7 F4 J
: p/ F; _  d1 Q5 w) Q

! T  X2 _/ B& @: g9 j* J, {  阴朝民:增强震害防御能力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根本途径。中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从关注民生的高度重视地震灾害的抗震设防,不断提高全社会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我国建立了抗震设防标准,为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提供了抗震设防依据。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福州等20多个大中城市组织实施了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工作,组织开展了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县级以上城市的震害预测和地震小区划工作,为城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近年来,还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努力提高农村地区抗震设防能力。 2008-07-19 16:07:56
" U" I$ y5 H8 d0 ^+ {9 Y
3 Z# H" h0 O. _+ \  p( ]+ S9 r- d8 T# b! g. G8 C0 Q* S

' h( P# h5 Y: b2 ?/ a3 e6 h3 }6 g  阴朝民:《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实施以来,我国的地震应急救援工作迅速发展,应急救援能力快速提升。2001年组建了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全国已有26个省(区、市)相继组建了省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中国地震局和省级地震部门都建立了精干高效、突击力强的地震现场应急队伍,每次破坏性地震发生后,现场应急工作队都能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开展余震监测、震情趋势判定、灾害评估等工作。在这次5.12汶川特大地震应急救援行动中,国家地震灾害救援队和19支省级地震救援队相继奔赴灾区,实施救援行动,共营救出371名幸存者。与此同时,我们调集了国家和有关省(区、市)的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共计780余人在地震灾区开展工作。 2008-07-19 16:08:58
; `9 k4 d' ^% A$ G; j7 a
! G. G4 m" o' y0 `& \1 X: v9 [$ u& g: z4 X" |' V
/ T  a' ^6 q$ T2 C* ]4 U- `, b3 t
  阴朝民:地震是群灾之首,对人类威胁最大。当前地震预测预报水平还很低,人类对地球内部的情况和地震发生规律的认知还十分有限。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在不断增强,对地震孕育发生规律的认识也会不断深化,不断提高,希望地震来临之前向社会打声招呼仍将是全人类的共同心声,中国地震局将一如既往,坚定信心,不懈努力,为人类攻克地震预测预报难关、最大程度地减轻地震灾害做出应有的贡献。 下面,我和我们地震台网中心的研究员张晓东先生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 2008-07-19 16:10:58
2 N* h, L$ x# a1 V, B# ~" P! J8 P/ n
( B: ~, \$ P0 A/ ]3 C
/ T/ w: a- a9 t
央视记者 , e1 n& T8 I0 s; ]6 r5 `9 H9 c) v: |9 f
/ U$ U/ x! ~- k
/ l" [; F1 l& x1 X
  中央电视台记者:我有三个问题想请教两位。您在报告中也提到1975年我们国家成功的、准确的预报了海城地震,之后30多年来,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再也没有做过类似准确的报告。您认为1975年的报告是一次偶然的成功还是科学的必然?如果是科学的话,您认为在未来一阶段,我国地震局在科学预报地震灾害以及预测方面还将有哪些新的举措和规划?第二,在您的报告中提到,2001年以来,我国建立了国家一级和省一级的地震救援应急队伍,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到目前为止在地市一级,甚至县一级没有地震应急救援的队伍,如果没有的话将来有哪些规划和打算?第三,我们也知道我国是地震多发的国家,在全民抗震救灾减灾知识普及方面,以及提高全民自救能力方面有哪些新的举措?谢谢! 2008-07-19 16:15:02 % R# w- |4 T2 H0 L' b
) ?; {% B  K. B4 w- }

1 k7 A5 K/ i) I
1 H! M0 U4 L1 k( o, G  阴朝民: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就是预报的问题。刚才我讲过,中国的地震预报是从1966年邢台地震以后全面的进行,经过10年的努力,我们在地震监测、地震预报的理论,包括我们的实践方面,经过十年的积累,在1975年,根据我们预报的经验和海城地区地震的一些特殊的条件,我们对海城地震做出了成功的预报。应该说我们这次预报应该是一个科学的预报,也是我们国家边观测、边研究、边进行预报实践的一个体现。对于未来地震预报,第一,我们要加强对整个地震预报理论的研究、震层机理的研究;第二,加大监测台网的建设,提高我们对地震孕育过程的动态监视;第三,加强国际合作,扩大我们的合作范围。最后我们还要逐步加大我们的预报实践,继续坚持中国地震预报特色。2008-07-19 16:15:48 2008-07-19 16:15:48 $ n/ G* m0 r: `; r

& `2 f; {" A" L- [% ^( a) j$ Y
1 h# x$ ^5 X4 K/ ?: n+ F* B" }( R6 m, ~8 v" n
  阴朝民: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地市救援队的问题,我们国家目前主要是在省级救援队方面取得很大的成绩,在地市一级,我们的救援队目前还没有大范围的开展,部分地市一级也有了一定规模的救援队。 2008-07-19 16:21:06
! N5 z. a/ G) T% ^7 O5 r7 P
  G; R: o$ L% x# h4 t$ f7 V# P# R+ x2 ~  Z2 t- C$ x1 \9 S
: n; w4 z' h9 |1 W; Z* S5 E
  阴朝民:因为地震救援队是一个比较专业的队伍,是地市一级建设救援队的时候要充分结合地市的特点、震灾的特点,结合专业的队伍,在这个基础上可以考虑结合当地的特色去建设。 2008-07-19 16:21:50 # o1 T" J( t4 y4 [

, k7 v8 `! c2 m: D+ b$ S" g" F6 z6 p5 p- l6 j) @( ^* H

" b2 b( E4 a* J% a5 f7 _  Q  阴朝民:第三个问题是关于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和宣传教育问题,确实是非常重要的问题。防震减灾知识对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我们要加大我国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从中小学的课本,到我们的科普教育馆,有多种的方式,形式多样的进行防震减灾方面知识的宣传,我想在今后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2008-07-19 16:22:35 / l$ O$ q7 O  ]8 ]: t- Q
  d/ n. _* a  {& U

% x  |4 |* x: M7 T$ M, m
( B  ^2 W9 S* D' `9 K6 [. U8 Z, X  大众科技报记者:有三个问题提给新闻发言人,一个是在5.12汶川地震时,几乎同时,北京的通州发生了3.9级的地震。近期,特别是奥运期间,北京地区以及协办城市,它们对于地震预测的情况是怎样的?第二,我国在奥运期间对于地震预警的措施有哪些?第三,刚才材料里讲到,首都圈地区可以监测到1.0以上的地震,首都圈是个什么概念?包括哪些地方?谢谢!2008-07-19 16:23:53 - f+ y# H  }8 B2 T# K% B+ T

* x) J/ t5 u7 A. X
4 z4 u7 |- y2 L# N" |" K3 Q/ w8 y$ Y1 D8 `
  阴朝民:关于汶川5.12地震后,北京地区应该说没有发生地震。在北京通州地区3.9级地震,是在汶川地震发生以后,整个地震波传到北京以后,个别的系统出现了误触发,所以说北京通州没有发生3.9级地震。刚才这位记者问到北京地区监测能力,党中央和国务院是高度重视的,经过我们几年的建设,监测能力有很大的提高,监测能力到1级。首都圈地区,范围应该是15万平方公里,西至张家口,东到秦皇岛。 关于奥运期间北京地区的地震情况,请张晓东研究员回答。 2008-07-19 16:25:19
' H9 g1 J. A; h
' i' s% o4 K6 _2 g# y# G, B6 Q( T6 y  ]  J: D& s' a) |1 r! ~- f
* k0 a  \: X- m* S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副主任 张晓东
& ^9 S$ [5 _2 @3 m8 N: `$ g% ^( i5 I1 U; `9 c. _# L. w
9 }/ n5 Z; A  z
  张晓东:刚才记者提到北京的震情和措施,包括首都圈的范围。我首先说一下首都圈的范围,从北纬38.5—41度,东经113—120度,面积有15万平方公里。刚才阴局长谈到这里的监测能力是全国最高的,我们地震波的监测台网有107个,可以监测1.0级以上的地震。同时在首都圈地区,应该说我们在地震的科技力量也是非常强的,在全国也是最密集的。包括我们的前兆台站,在首都圈地区也是很多的。到现在为止,从监测的信息来看,还没有发现发生破坏性强震的迹象。 2008-07-19 16:32:00
- X% n; b7 j4 B0 k* Q6 T; j0 q' y# W+ K& `! x; {( q

" l4 K$ N" D- J, S& q+ V& z
, W! @, i0 Q7 A* k  张晓东:第二个谈到预警的一些措施,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针对地震发生情况都有应急预案,首都圈地区也不例外,都有应急预案和震情的工作方案。首都圈不同类别的应急地区和不同震级地震发生的应急预案,同时也有预警的措施,应该说这个措施地震局已经工作了三年,是比较完备的。 2008-07-19 16:33:07 8 e4 [3 K; e2 X" n5 v
/ Q: ?) e: B4 _2 H% u, {
7 p4 f/ ^, [4 ^
/ L- f, y5 Y) P$ F  r! y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 H+ {  r' M+ {9 E( ]9 E

8 i6 f. @+ y$ v; @& J; R7 z, p+ \"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地震预报是公众非常关注的问题,刚才在阴局长的报告中也指出了,我国曾经非常成功的预测了1975年发生在辽宁海城的7.3级的地震,但是今年发生在汶川大地震中,我们事先没有明显的迹象,也没有做出很成功的预报。这个问题提给张晓东研究员,您能不能以一个专业的角度给我们评价一下,我们国家对地震预报的水平、能力和做法是什么样的?谢谢! 2008-07-19 16:33:32
: o  l& Y1 Y! p2 @4 Z8 U
# i' d! B% V. u2 \& s' H( [$ G4 D% p5 h+ V# z/ ^/ ~: ?) m

8 B: A) e/ ~* G) t, _) D- S0 c  张晓东:1966年3月8号和3月22号,在河北邢台发生了6.8级和7.2级地震,这次地震造成了比较大的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从这次地震之后,我国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就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开始了地震监测预报的科学探索和实践,作为地震科学研究和预报实践基础的地震监测台网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到现在为止,地震的测震台站有990多个,地震的预报理论和研究有较大的发展。 多年来,我们国家地震的科技领域一直在跟踪国际前沿,在国际上也是比较活跃的。我们部分研究在国际上也是在前沿的状态。由于我们国家处于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挤压,我们国家地震活动强度也很高,频度也比较大,因此引起的灾害十分严重。刚才阴局长也讲到,地震灾害也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因此我国将地震的预报工作作为政府的一项任务,这是由我们的特殊背景形成的,来进行地震预报的实践。因此我国地震预报经验方面和实践方面,在国际上是比较领先的水平,因为国际上大部分国家不把地震预报作为一项政府的任务来完成,而我们国家,由于地震灾害十分严重,把这个作为一项任务来做。所以说,我们经过了近40年的探索,地震预报的实践应该说有了一定的进展。多年来,我们以地震监测预报为基础,以地震研究的科技为支撑,进行了地震预报大规模的探索和研究。因为地震预报研究必须要依赖于台网,我们的地震台网发展的非常迅速。同时,我们国家正进行着数字化的地震观测,包括卫星观测。地震监测预报到现在为止,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地震预报没有过关,我们还要努力的进行探索。 2008-07-19 16:34:12 3 u9 Y* c5 C: X9 i1 u8 _

8 H/ h3 W7 e. o. b( D5 t* `
8 ]! e/ U* ~5 j; r8 W- T* V2 @! q% T* C. R8 w& N: [
  张晓东:我们一直坚持边观测、边预报、边研究的方针进行地震监测预报科学探索和实践的工作,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说地震监测还是向立体化的观测发展,上天、入地、下海,我们海洋也要进行观测,也要打算在地球表面比较深的地方观测,同时依靠卫星进行观测,同时获取更多的信息攻克地震预报的难关。在地震预报理论方面,我们从现在经验性的统计预报,向重视地震孕育的物理过程预报的方向发展。 2008-07-19 16:41:00
0 ~' Z0 b* N; |4 b2 H' B+ q) }5 k
6 k* ]3 y2 h% @6 u* S( A% i
* L5 P1 M) x; g3 t) v" O  J1 K
  B# F6 c7 W! _7 t中新社记者
/ u. ~% c4 l  i  ?. ~- b
" e0 |  l5 {6 y& X  g/ @5 J. P& s
7 Z% j: i0 K9 W. ^9 V9 Q  中国新闻社记者: 有两个问题,第一,北京奥运会召开在即,围绕奥运会的筹办工作,中国地震局做了哪些工作?另外一个问题想请教一下张晓东先生,因为我们都知道,1990年亚运会召开的时候,北京曾经发生过轻微地震,您刚才讲到是迄今为止已经没有发生破坏性强震的迹象,但我们都知道现在距离奥运会还有20多天,我们想知道,根据您的研究成果,在奥运会期间北京及其周边的震情趋势如何?谢谢! 2008-07-19 16:43:41 5 H1 z0 }6 [6 n. X" Q

# ~8 Y6 ?. [2 q7 C' G! q; Y( Y
( \! |0 D3 \$ L
4 p3 F  h6 F; S) e+ a  阴朝民:北京奥运应该是我们中国人民的百年期盼,所以北京奥运的地震安全保障工作是地震局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早在三年前,2006年年初,中国地震局就筹备开始做好奥运的安全保障的准备工作。我们与北京市人民政府、奥组委三方进行了多次的沟通、研究,对确保北京奥运的地震安全工作做了认真的部署。 2008-07-19 16:44:17 / [% h% @* o% V/ b
' w( I0 u' O" ~" H- s

3 C+ [5 S$ T5 ~) G' Z. o" l$ Q0 Q
3 C$ k8 ?) F$ z  阴朝民:我们正对北京奥运赛区,包括其他的六个城市,从地震的速报、震情的跟踪监视、应急的响应和对策以及新闻的发布等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制定了有针对性的预案。另外,为了提高这些地区的速报能力和震情的跟踪能力,我们增上了一批观测站和观测点,对这些地区的速报系统进行了新的完善和提高,并进行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演练,确保这些地区在奥运期间,地震的安全保障工作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 2008-07-19 16:45:07   w1 U) ]+ G( E, z

- Z& @6 G$ u+ [& y3 {# N; n
4 G1 e/ d. z6 X; h+ r# k/ M. Y2 g4 L, N1 T' z7 t7 r( ?5 |
  阴朝民:另外,针对这些地区的特点,包括这些地区的应急避难场所,与当地政府都进行了认真的建设,确保整个奥运期间的应急工作、对策工作各方面能够到位。 关于奥运期间北京的震情情况还是请张晓东研究员回答。 2008-07-19 16:47:19 : _: l% d9 o: u8 G6 C( V. K$ o

0 C4 d- C4 r8 q9 W1 y$ {
( X6 Q( ?# x2 X( d' o% I' `
3 ~, p7 ~# F; j7 p# U& l7 N  张晓东:刚才记者提问的时候我已经说到,到现在为止,从事地震预报的科技人员掌握的这些观测资料,经过分析之后,没有发现北京及周边地区存在发生破坏性强震震迹象。同时我们也有一套工作机制进行保障,我们有一个震情判定的技术方案,它可以根据掌握的资料对不同阶段的震情趋势进行判断,同时我们有一套跟踪的措施,对这些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观测,包括我们的地震活动这些情况进行跟踪判定,每天24小时都有人在做这方面工作。请大家放心,我们一定尽全力把这个事情做好。 2008-07-19 16:50:19
) k0 U+ u! m9 r0 }
& p! v4 L4 W0 d+ a; P
+ z8 }8 W# Y- |9 ?7 j. \ - V" ?9 C! ]. `) `, w6 r
中国妇女报记者
4 O' ]" x# D+ i, r, _
5 D2 H  p( o9 f; s- P6 u- i  K* k) Q/ Z( v: A; l* x! t
  中国妇女报记者: 我有三个问题,请问阴局长,鉴于我国目前的地震预报能力,经过汶川大地震之后,地震局对灾后预案方面,比如说应急救助方面有什么特别的研究和加强?或者说对国家将来有什么建议?第二,我国基层的监测台有没有存在技术人员短缺的现象?如果有,是不是也影响了地震预报能力?第三,现在我国在地震相关研究人员的培养方面面临什么困难和挑战?谢谢! 2008-07-19 16:58:08
5 G* T7 K7 S3 v1 F6 Y0 C2 M) b5 `& Y

, N& M/ x3 B, i+ G! F# `* m
& G3 S  o( P0 U3 @  阴朝民:第一个问题是关于预案的问题。预案的建设是我们应急救助、应急工作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的工作。我们有句古话,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科学有效的预案对我们实施应急救援工作非常重要的。我们建立了国家级的预案、行业的预案、各级不同政府的预案,以及企业、事业单位等等不同的预案,都是要针对地震灾害的特点以及行业的、单位的特点来制定的,保证突发事件或者地震发生之后紧急响应工作、救援工作能够及时、有序、高效。我想我们的预案建设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体系。经过这次汶川大地震的检验以后,我们的预案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经过这次汶川大地震的检验,我们也发现我们的预案存在一些不足,在如何应对特大地震应急救灾过程中,应该加强部门行业之间的协调、有序来完善我们的预案,来应对大灾的考验。 2008-07-19 16:58:49
+ y0 U& F  o' e5 x" {, ]- m' H7 x* ^- M, _% }# k# P- L
! U4 b  R- m' K1 @

6 }  S6 b1 W+ B  阴朝民:关于救灾能力,这次汶川地震发生以后,国家级的救援队发挥了作用,但是从现在来看,我们救援队的规模还需要加大,救援队运输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加强,更高层次的提高我们国家队的应急救援能力。另外,各个省区的救援队也要在这方面加强建设。另外,救援队伍的专业救援设备要进一步加大,配备专业的救援设备,对救援队伍进一步加强平时的演练和训练,能够真正在我们的大灾来了以后,更高水平的实施科学施救,提高我们的救援水平。 第二个问题,关于基层监测台站的问题,我国国家从1966年开始,加强我们国家的监测台站的建设,我们有专群结合,加强不同层级的台站建设,所以我们的基层台站建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应该说有很大的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对基层台站,除专业以外的基层台站建设,我们要加大技术指导扶持的力度,提高他们监测的水平。 2008-07-19 17:02:56
6 z5 k& C+ _3 }! ?* E6 @8 d1 J3 g) E# B$ l# x$ u' N
# R; h) P: O) Y0 B, c

' l1 K# ^' {8 o3 K  阴朝民:另外,关于预报人员进一步培训的问题,这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刚才讲过,地震预报现在还处于探索、发展的阶段,所以从事地震预报的科技人员,对提高我们地震预报的水平应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多年来我们也一直重视提高地震分析预报人员的水平。我们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加大培养地震系统、研究所,包括一些大专院校研究生的培训点,大学的学科来培养我们有关的专业人才。另外,我们加强合作,在国际交流的过程中来提高我们这些人员的科技能力和业务水平。第三,加大我们的实践能力,依据我们国家的地震预报的思路就是,边观测、边研究、边进行预报实践,给我们预报的同志创造机会,到地震的一线,到地震的现场去学习和提高。也是发扬我们国家传帮带的作用,老一代的科学家对年轻同志进行传帮带,提高年轻一代预报人员的水平。 2008-07-19 17:03:59 + ]1 n% P% L# v/ H/ |
) \+ u- ^, ], N# P+ I6 p
" M2 M# F4 M& n" c2 K

4 c) @5 S/ V3 G9 I  央视网记者: 我有两个问题,第一,在汶川地震发生之后,媒体上有一些报道,民间在地震发生之前有一些反常的现象,比如说有些地方因为溪水和河水变浑浊没有水喝,还有蟾蜍集体过街的现象。请问在地震发生之前,我们的相关部门有没有接到这样的消息,是怎么样反应的?如果没有的话,今后我们在信息渠道方面有什么样的考虑?第二,汶川地震发生之后,网上盛传中国有非主流的专家用传统思维,已经发展出了超越西方的一种地震预报方法,并且在地震之前做出过预报,请问两位对此做何评论?与西方相比我国的地震预报有什么特色? 2008-07-19 17:05:03 1 s# n  {0 e, \. [1 j$ Q. X% A

0 _' _1 ^0 U$ u! W2 n) |6 l! @0 C0 A/ J$ E  b
8 ]6 Y8 C# P7 c
  阴朝民:在汶川地震发生以前存在一些宏观的异常,就是一些宏观的观察点,比如水的方面,包括动物的异常。关于宏观异常地震的关系,我们也做过大量的研究,就是这些宏观异常和地震之间不是必然的关系,出现一些动物的异常,也可能发生地震,也可能没地震。我们在预报海城地震,包括唐山地震以前,确实有一些宏观异常。包括这次汶川地震,也有宏观异常。但是靠这些宏观异常很难做出科学的判断,我们必须依靠科学的观测手段,科学的观测数据来综合的分析。这些宏观异常出现没有地震的例子也有很多,我们在2002年,四川的西昌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宏观异常,叫鱼跳龙门,大面积的鱼跳龙门,但最后没有地震。所以,宏观异常,尤其是动物异常,确实是比较复杂的。多种情况下这些动物都会有一些异常,所以我们对这些宏观的异常会认真的听取一些情况,汇总这些宏观异常的类型,来结合我们的一些专业的观测数据和情况,进行一个综合的判断。 2008-07-19 17:08:24
) k8 c4 ?7 X. B* p2 Q* k2 g! F( g. \  m& C0 i9 d( N. C
4 {& I+ }6 s. K& f$ f. o: c; }

$ G7 G1 H. F- ]4 Q. N8 }$ M6 I' A  阴朝民:关于宏观异常的报送,从地市县都有机构,都会有正常的渠道汇集、处理、研究这些问题。 关于预报有关的问题,还是请张晓东来回答。 2008-07-19 17:10:36
8 ^$ q* b0 [7 X1 I2 y6 ^- H2 Y2 C  H( a% I8 I! U  P/ Y

4 S* x$ b' m  c# d1 j& i. b) }5 c0 ]% X0 U$ Q! _  f" Q
  张晓东:关于第二个问题,我先更正一个说法,我个人认为,在地震预报的世界难题面前,没有主流专家和非主流专家之分,应该说科学面前人人平等,大家都为了解决地震预报问题,在这儿做工作、献计献策。关于预报问题,地震预报有两类,一类是自然属性的预报,这是不考虑社会的影响造成的灾害,是科学探索上的研究,它得到的结果是预测的结果,这个预测的结果是专家研究的。如果这个预测的结果经过一定的程序,包括地震预报评审委员会,通过一定的评审通过以后,变成地震预报意见,由政府发布地震预报意见,它就有了减灾的效益。在这之前,其实都是地震预测意见。全世界,包括我们国家有关地震研究的专家都可能得出一些地震预测的意见,地震预测的意见有许多种,也都不一样,但是要上升到地震预报意见,应该得有程序。往往我们把地震预测意见和地震预报意见给混淆了,认为有预测意见,后头就应该有预报意见。 2008-07-19 17:14:54
& i3 _% W7 ]3 g0 u' D
2 d* T3 p8 c+ N8 b6 p% [8 ?
% V" E* Z  Z; K% ~! ?3 M8 \' I& ]- }3 w9 _& u9 H
  张晓东:第二,我想说明,因为地震预测意见有一个管理,需要填地震预测意见卡片,预测地震震级范围、时间范围、空间范围,有一个严格的规定,研究的结果有了之后,就填一个预报的卡片。这个预报卡片由专人管理,并且这个意见在我们会商会上,都要通报给从事整个地震会商的科研人员进行参考,这套程序是很完备的。如果你做出了预报以后,最后中国地震局还有一定的奖励。但是在汶川地震之前,我们没有得到准确的预测意见。因此,我还是希望大家继续探索地震预报,提出预测意见。 2008-07-19 17:17:26 + Z/ v8 g; N8 o

  j/ z  S1 s# [) f1 e
/ P/ n: @* t! B8 r8 E) T: R3 j0 [. ^4 |- m/ U  c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一旦北京在奥运期间碰到了地震灾害,我们谈到速报和观测,在疏散应急方面有没有针对性的预案?如何保证专业人员在第一时间到达? 2008-07-19 17:20:00 - W5 D' J. ]% g# d

; V$ B6 w2 w% X. v
) _1 |5 s  ^  Y  \
0 Y$ l& v2 s. L' U- @  阴朝民:这位记者提的这个问题也非常重要。假如是奥运期间北京有地震,北京地区有31个应急避难场所,容纳的人员将近300万左右,根据我们目前应急对策,我们可以及时有效的疏散这些人员。另外,关于我们的救援队、国家队、北京队都进入到了应急状态,假如有情况我们及时的实施救助。另外,在北京地区的奥运场馆,包括北京地区的一些建筑,都是按照抗8级地震设计的,应该说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 2008-07-19 17:20:23 7 ^5 B+ `; Z3 L0 n1 I( A1 r& M7 R

7 Y9 }" H# i0 M& r/ Z# C$ W$ _1 e( Q; u* X/ I/ e

2 g0 J9 O/ I1 a# M' ?  祝寿臣: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明天、后天这里没有安排新闻发布会,请各位从下周二继续关注,并且参与我们的发布会。谢谢阴朝民副局长、谢谢张晓东研究员,谢谢各位。再见! 2008-07-19 17:20:57
) ]! z) G  Q7 a8 H2 S
$ ~8 ~+ @. I9 ?- j, f' }
9 b- l5 J: P9 V3 B5 \" T5 v来源:  http://www.2008bimc.cn/index2/pressconferenc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debeers 发表于 2008-7-22 09: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钱不足为什么不让下载啊!打击积极性啊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epiman 发表于 2008-7-22 11:44: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阁下不参与建设论坛,只要金币才打击我积极性了,o(∩_∩)o...
; r$ a9 }( d& T+ K$ P! h. A3 l钢镚的问题,请在“新手成长”发帖咨询,在专业板块再发这样的帖子就删掉了。
引用第62楼debeers于2008-07-22 09:12发表的 :
1 Q& q* ], _7 x2 @. m; N: i: T金钱不足为什么不让下载啊!打击积极性啊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娜娜 发表于 2008-7-25 12: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liufq2001 发表于 2008-7-27 00:58: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CDC赴四川地震灾区救灾防病队伍应急能力调查问卷

中国CDC赴四川地震灾区救灾防病队伍应急能力调查问卷

中国CDC赴四川地震灾区救灾防病队伍应急能力调查问卷.doc

430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积分: 钢镚 -1 分, 参与 1 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闪闪星光 发表于 2008-7-29 15: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全国破坏性地震医疗救护卫生防疫防病% h" Q: q4 r( y$ |/ N8 H6 ]' v' }
应急预案(试行)
/ j& F* D! H- I% a
/ m9 f& _2 k$ p. j, r- B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破坏性地震应急务例》(国务院令第172号)、国务院第129次总理办公会议审议并批准的《国家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国发[2000] 14号)的要求,为贯彻抗震救灾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积极做好地震灾害前的医学准备,保证地震灾害发生后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防病应急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限度地保护人群生命安全,减少伤残和死亡,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暴发、流行,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特制定本预案。
! S/ C& _- s1 r. O一、地震灾害前的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防病策略
2 X$ q$ ^0 c/ }) }(一)切实加强领导,建立高效、统一的组织保障系统
) S; l7 y9 z# l  1、在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卫生部设立救灾防病领导小组,由卫生部部领导任组长,部内有关司、局和部直属单位参加。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为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提供破坏性地震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防病工作的建议;协调、指导全国抗震救灾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防病工作;积极组织和协调全国卫生人力、物力、财力,对灾区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防病工作进行紧急支援。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抗震救灾防病的日常工作。# |) ^8 m+ F2 S) H' e0 k: _) V2 Y
  2、各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成立相应的救灾防病工作领导小组,在卫生部救灾防病领导小组的指导和同级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的领导下,统筹安排部署当地的抗震救灾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防病工作。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应急预案,并上报卫生部备案。. d; T" h6 k: @# k& C+ J
  3、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地区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要在同级政府的领导下,建立救灾防病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本地区地震预测以及当地人口分布、卫生资源等实际情况,参照本预案,制定适合本地区特点的抗震救灾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防病预案,做到组织、人员和措施三落实。/ ?( {8 l8 n7 Z* A& ~) O
  4、建立健全卫生部与国务院有关部门以及解放军、武警部队间的通讯网络系统,确保信息传递的高效、灵敏、畅通。
6 ]4 v6 l) o( V6 G(二)建立抗震救灾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防病技术保障体系% G# @& `$ i5 D% A
  1、制定抗震救灾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防病应急技术预案。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地区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有关医疗和卫生防病专家,根据本地区可能发生的地震级别和造成的破坏程度以及人员伤亡情况的预测,全面评估本地区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防病应急反应能力,依照《全国破坏性地震医疗救护卫生防疫防病应急预案(试行)》的要求,制定本地区的抗震救灾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防病应急技术预案。1 A% [8 |9 e$ |, a6 d
  2、组建抗震救灾医疗救护队。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地区的县级以上医疗机构,要分别组建抗震救灾医疗救护队和预备队。医疗救护队要以创伤外科为主,适当配备其它相关专业的临床医护人员。负责灾害地区指定区域内伤员的分级救治和转运,开展医疗服务与相应的卫生防疫防病工作。5 T  V0 ]/ J- ~2 {/ Q0 t0 h& B
  3、组建抗震救灾卫生防疫防病队。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地区的县级以上卫生防疫防病机构,要组建抗震救灾卫生防疫防病队和预备队,卫生防疫防病队要由流行病、免疫接种、消杀灭以及环境、饮水、食品和职业卫生等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和相关的检验、药械供应等人员组成。承担指定区域内的卫生防疫防病工作。- h. S! {, p4 ~% h  P
  4、抗震救灾医疗救护队和卫生防疫防病队要配备必需的交通、通讯工具,现场医疗救护设备,消杀灭药械、预防用生物制品,检验设备和试剂等个人防护物品和必备的生活物资,以保障应急任务的执行。4 m+ N3 u; x4 j& @
  5、开展抗震救灾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防病技术培训和应急演练。为了提高医疗救护队与卫生防疫防病队的技术水平和整体应急反应能力,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技能和个人防护知识的专业培训,适时组织不同规模的模拟演练,发现问题及时予以调整。, h: s2 y- V8 J4 K, `) v- [$ O0 \
(三)建立地震灾害医学信息资料库
- l+ L% X/ G+ ]) v  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地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协调有关部门负责搜集整理地震灾害及其次生灾害发生后,可能危及生命与健康的信息资料,并报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以供决策和指导抗震救灾防病工作的进行。
5 v) s3 G  A' {  j5 p% j0 Z地震灾害医学信息资料库应包括以下内容:7 L5 Z5 Y( \& j* z0 |
*人口分布和生命统计资料;
% F- s# O4 g8 ]; |7 D3 k8 R*卫生资源配置、疾病动态、传染病监测资料;' q, V* R9 u' l
*急救中心(站)的应急能力及医院的专科特色和编制床位资料;
& _' g* j2 e2 H* q! b' U*传染病医院和综合医院传染病科、病原微生物保藏和研究单位;
0 Q9 Q3 I) Y% m# \8 }2 V*重点传染病的动物宿主和病媒生物的分布资料;- T/ W+ \) ]4 Y) H  u" O
*有毒有害化学物品的生产、储存资料;0 `% Y) i# r* N& X7 G1 O/ u4 l
*放射性物质、照射源及核设施分布资料;/ t6 _" R0 f. b& i
*饮用水源及食品储藏分布资料;9 S) U; D: L2 n  d( R$ i) O) B
*水库、河流、湖泊、水井的分布资料;+ I1 ~2 x. |+ O& z. k1 H- X1 j
*污水、垃圾和粪便处理场所;
- [- r$ N' I5 u- i$ p/ B' }*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防病药械的储备资料;; K8 s) ~& v% s; O4 Y
*其它相关资料。
# m1 R! B8 i) L9 h1 u: S, O" h(四)做好抗震救灾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防病所需的经费、药械、血源、物资的筹集、储备和管理2 R) F' g* n2 F
  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地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预测地震可能波及的范围,提出抗震救灾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防病所需经费的测算,药械和物资的储备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安排落实。组建应急献血队伍,建立安全的血源储备。特殊医学紧急事件 (有毒有害化学物品的泄漏、放射性污染等)应急监测及处理设备的储备。协调有关部门对抗震救灾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防病的防治药品、设备和消杀灭药械等物资建立网络化管理机制,保障应急供应。" h% O. c5 W9 E: t
(五)加强医疗救护与疾病控制机构设施和设备的抗震能力
! f/ v; R+ K1 ~  G; A  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区,要提高医疗救护与疾病控制机构设施和设备的抗震能力,要对重点的医疗救护与疾病控制机构的重要的建筑物、药械储存场所、重要仪器设备和有毒有害物品保藏设施等进行抗震能力检测,对不符合抗震要求的要提出解决方案,报请当地人民政府采取有效措施,以保障其在震后的正常运转和避免发生次生灾害。
4 l. z# K8 y+ z- @5 I2 K(六)开展医学自救、互救和卫生防疫防病的科普知识教育; {3 u9 K5 q' w4 O, b- z5 H$ x
  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区,卫生部门要与宣传部门和红十字会密切配合,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积极作用,对公众进行有针对性的震时医学自救、互救以及卫生防疫防病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在特定地区还要进行毒物防护、放射防护等方面知识的教育,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和心理应激承受能力。
& M: y( _) B8 _" d3 v/ W8 y(七)非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区也应该参照本预案要求做好相应的准备。+ C+ h4 j2 R& ^, t* I: o3 l
二、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防病的应急措施) d2 j8 |! E7 ]& G2 a/ W/ a7 c
(一)紧急启动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防病组织系统和保障体系7 k2 g8 g; A1 Y( f2 }; B
  1、发生破坏性地震地区的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防病工作实施分级管理。2 T' F, E1 S8 q. h
  一般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在地震发生地区的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卫生行政部门所设立的救灾防病领导小组紧急启动,根据所制定的预案,安排部署本行政区域内的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防病应急工作。当地震灾区发生特殊医学紧急事件(有毒有害化学物品中毒、核泄漏造成的放射性污染等),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以及事件危害范围和危害严重程度,必要时卫生部组织卫生部核事故医学应急中心或者中毒控制中心向地方提供技术支援,指导应急救援工作。1 q+ Z, A* T1 t. s, C% w5 C
  严重破坏性地震发生后,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还要负责组织本行政区域内的非灾区对灾区进行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防病的援助。卫生部指导灾区的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防病工作,必要时根据国务院的要求和灾区的实际需要提供紧急支援。
6 m6 ?5 K/ R5 h" }: G造成特大损失的严重破坏性地震发生后,根据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指令,卫生部救灾防病领导小组,从全国积极组织协调相应的卫生资源,为灾区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防病提供支援。
, a& q# x. W% s1 o: H# H) D  N3 b  2、各级救灾防病工作领导小组在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指导和同级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的领导下,迅速开展以下工作:
! u4 @+ d8 ]$ b, K8 z  (1)对地震灾害进行快速医学评估,确定灾害所引发的重点卫生问题,调配相应的专业救援队伍。# c* s) C' R$ k: }3 [
  (2)开展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防病工作。* ]* B- t+ c" C( c& b
  (3)广泛开展社会动员,并接受社会各界为地震灾区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防病捐助的资金、防治药品器械等,为地震灾区提供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防病紧急救援。
! R3 G2 h9 Q. J6 G5 h(二)地震灾区的医疗救护* a% ~; v% f9 V% V
  在当地救灾防病领导小组的统一组织指挥领导下,当地医疗救护力量与派往灾区的解放军、武警部队及其他医疗救护队相互配合,划分抢救区域,重点抢救重伤员,突击救治中、轻伤员,对灾区伤员进行分级医疗救护。2 r3 F6 e6 G5 b6 A, x
  1、现场抢救。到达现场的医疗救护人员要及时将伤员转送出危险区,在脱险的同时进行检伤分类,标以伤病卡,并按照先救命后治伤、先治重伤后治轻伤的原则对伤员进行紧急抢救。
  o% {: ]. R1 F1 ?/ b6 w  现场抢救的主要措施是止血、包扎、固定和合理搬运,准备转运至适宜的灾区医院。
8 y9 E& d9 g/ d! r: w# z4 ]" D* h  2、早期救治。灾区医院对接收的伤员进行早期处理,包括纠正包扎、固定,清创、止血、抗休克、抗感染,对有生命危险的伤员实施紧急处理。
2 R, t8 D  N$ n" T# a灾区医院要做好救治伤员的统计汇总工作,及时上报。  P9 t. a7 I6 p$ K" L2 F: @
  3、伤员后送。超出灾区医院救治能力的伤员,灾区医院要写好病历,在卫生部救灾防病领导小组或省级救灾防病领导小组统一安排下,及时将其转往就近或指定的后方医院,并妥善安排转运途中的医疗监护。; \% b' T& Z: }6 f0 ~4 `
(三)地震灾区卫生防疫防病工作) n2 F( H% [) i8 u( U
  地震灾区救灾防病领导小组要加强对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工作的监督管理,组织卫生防疫防病专业人员实施卫生防疫措施。  K1 z, n' v$ j: z& g8 v
  1、紧急建立震后疾病监测系统,组织开展震区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对灾区可能发生的传染病及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预测,并提出防制措施。' h. R9 m: s  Z/ @( h
  2、加强疫情报告,实行灾区疫情专报制度。在灾区工作的医疗卫生人员按要求向指定的卫生机构报告疫情,对重点传染病和急性中毒事故等实行日报和零报告制度,一旦发生重大疫情和特殊医学紧急事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及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并应同时上报卫生部,以便及时组织力量开展调查处理,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 {  x3 [: P% M. W+ {5 u
  3、加强饮水卫生监督管理。及时确定可供饮用的水源,定期开展饮用水源的卫生状况监测。对分散式供水用漂白粉或漂白粉精片等进行消毒。& |1 h6 R& j8 s, c$ i* ?
  4、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和宣传教育。对灾区的食品要进行抽检,及时发现和处理污染食品,消除食物中毒的隐患,预防食物中毒和其它食源性疾患。# X5 X! h/ r5 f% u# S' z
  5、指导开展环境的卫生清理。加强灾民聚集地的厕所及垃圾场的设置和管理。尽量利用尚存的储粪设施储存粪便,在灾民聚集地选择合适地点搭建临时应急厕所,并及时对粪便进行卫生处理或掩埋。肠道传染病病人的粪便必须进行消毒处理。做好人、畜尸体的掩埋,对患传染病死亡的尸体应依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2 E# M- q3 g3 ^  6、当发生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泄露或放射性污染时,要组织专业人员尽快判定危害范围,开展监测,指导防护。4 @  h0 m! i, y& i/ s
  7、加强对蚊、蝇、鼠等病媒生物的监测,安全合理使用杀虫、灭鼠药物,采用多种措施,及时有效开展杀虫、灭鼠等工作。. w2 `2 e" a7 g( i" O( i
  8、认真做好对参加救灾防病医疗卫生人员的自身防护。9 R7 P( @" S1 m+ u: b1 R- J
(四)开展卫生防疫防病知识的宣传8 ]: L2 l8 `, d; j1 k
  组织医疗卫生人员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对灾区群众进行健康教育和卫生防疫防病知识的宣传,最大限度地提高宣传教育的覆盖面,提高群众自身防护、自我保健意识和心理调节能力。
. J' g! w6 ^3 r+ |+ x. p, E, a* i三、地震灾害后期的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防病工作
; {* \! Y7 X; a+ \  G( }(一)开展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恢复和重建工作) d7 R5 q# n3 k& Q) I
  1、派往灾区的医疗救护队在完成医疗救护任务撤离灾区前,须做好与灾区医疗机构的交接工作,确保灾区伤病员医疗工作的延续性。$ D+ H: q& J7 E2 n; B
  2、灾区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与设施的恢复和重建工作,要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纳入地方政府灾后重建整体计划,统一规划,优先安排,确保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防病工作的正常运转。
. O2 i3 q% j$ J0 ~+ p; u' u(二)灾区伤病伤残人员的治疗与康复
, j9 k! J" C8 r- [! `# i: a9 F  1、继续做好灾区留治伤病员的治疗工作。可以采取门诊、巡回医疗、家庭病床等多种形式,对伤病员进行检查、治疗,同时还要对发现的漏诊伤病员及时治疗。
0 \' b) w1 s7 N4 u3 Y) S$ ^; V  2、对于转送至后方医院的伤病员,进行系统检查,优化治疗措施。对需要长期治疗的伤员制订出相应的康复治疗计划。根据灾区恢复情况,后方医院可按照卫生部救灾防病领导小组或省级救灾防病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将基本痊愈的伤员分批转送回当地,并与当地医疗机构做好衔接工作。
. b& L4 l  B, ^( m! X  m0 L, V/ @  3、当地医疗卫生人员须对伤愈出院的伤病员进行回访、复查,对有功能障碍的伤员指导他们科学地进行功能锻炼,促进康复。对因地震造成精神疾患的病人给予心理康复治疗。. t* l' n2 n! H8 q* t! D
(三)灾区的卫生防疫防病工作
! \% j& C+ F* T) B  灾区的卫生行政部门要组织开展与健康相关的灾害后果评价,继续做好卫生防病工作,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z- d  c+ x9 A# x
  1、迅速恢复和重建疾病监测系统。7 e' \( U  N; C$ v) e
  (1)要尽快恢复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加强对传染病监测和疫情报告各个环节的督导检查,落实各项防病措施。) {/ D4 G0 r# z3 h8 d
  (2)继续加强灾区重点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防患于未然。临时组建的疾病监测系统的工作要逐步移交给恢复重建后的卫生防疫防病机构。" m* v6 l7 _7 i; t
  (3)加强疾病监测与报告工作,及时评价和反馈监测信息。报告内容包括法定报告传染病、人口的暂时居住和流动情况、主要疾病的流行动态、居民临时居住地周围的啮齿动物和媒介生物消长的情况等。1 N. A1 ]/ u( A$ {
  2、广泛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按照"政府组织,地方负责,部门协调,群众动手,科学治理,社会监督,分类指导"的工作方针,整治临时居住区和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清运垃圾污物,做好人畜粪便、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消灭蚊、蝇孳生地,开展居住地及其周围的灭鼠工作,努力消除传染病可能发生或传播的条件。
% q* |8 @% G$ ]5 |3 W  3、加强食品卫生和饮水卫生监督管理。
  S0 u1 g7 B# V8 O' P# o  (1)强化对食品的生产、加工和经销卫生监督管理以及从业人员的健康体检和食品卫生知识的培训。
& T7 t# [# Y9 C9 v  ~  l6 e4 q  (2)尽快恢复和重建饮用水供应系统,加强饮用水源和临时供水设施的卫生监督管理,定期监测水质,保障供水安全。. n1 @9 o+ j; ?% D9 q" E! V1 s
  4、加强对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公共卫生监督与指导。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工业企业、公共场所、城市规划的卫生监督与评价;控制职业危害,加强放射源的清理核查,恢复和完善对放射源的许可管理。' B- D6 a5 }+ Z$ s2 Z: Q- J
  5、加强流动人口的卫生管理。非灾区医疗卫生单位要加强对来自灾区的流动人口的卫生管理,及时发现传染病人,采取措施,防止疫病的播散。灾区医疗卫生单位要对返回人员,加强传染病监测。
- P+ i3 a7 J" t* ~  6、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接种与预防性服药。尽快恢复和重建计划免疫设施和冷链系统。要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接种或普服药物工作,提高人群保护能力,预防相应传染病的发生。尽快恢复受灾地区计划免疫的常规接种,尤其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查漏补种,保护易感人群、消除免疫空白,防止计划免疫所针对的疾病的暴发、流行。
1 @% `, h& ~5 V  7、继续深入开展卫生防疫防病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自我防病意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闪闪星光 发表于 2008-7-29 15: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灾区公共卫生应急
! }8 }5 Z, ?9 w( |' a2 e( {, m四川省汶川县地震灾害发生后,记者专访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安全所的著名环境卫生专家岳麟。1976年那场唐山大地震中,卫生部派遣的一支卫生防病队,在地震灾区的恶劣环境中一连工作了数月,指导现场实施了多种卫生防疫措施。当年出任这支卫生防病队队长的就是岳麟。在采访中,他介绍了当年唐山地震后公共卫生工作的经验,供灾区借鉴。 ( ^+ }9 g% y! I. H& h

. e; L1 P. d$ ]4 t; b) N  防大疫首要举措:饮水卫生 ( h% N/ [4 O, v* Q, ^( S3 H7 T7 f3 V6 A8 T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秒,拥有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唐山顷刻间被地震夷为平地。震后第3天凌晨3时,岳麟接到防疫任务,5时率十几名队员驱车赶往地震灾区,4个小时后抵达伤亡最为惨烈的地带。
7 K9 S: y4 Q- k0 B# s# k6 c/ S6 j  当时正值盛夏,集中式供水中断,供水设施被毁坏,分散式给水、农村给水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震后早期,迫切需要饮水和用水的人们,就近取雨水、坑水、池塘水、河水、游泳池水等饮用,造成肠道传染病发病急剧增多。 2 }# F& N; u+ h5 @* K2 {- p
  “当时,我们迅速对10多个重点给水水源进行了40余次水质检测。发现水源水普遍受到有机污染,大肠菌群均超过国家卫生标准。于是我们研究采取了5项应急措施,解决饮水卫生问题。” % `, O& a! |. f- Y8 P" x
  据岳麟回忆,当时,他们首先指导开展了水源卫生防护,对集中式给水水源周围进行彻底卫生清理,并设置卫生监督管理。同时,对分散式给水水源周围30米~50米区域彻底清理消毒。 ; B5 v4 l6 q  K. k
  第二项措施是提供卫生饮水,除紧急修复部分自来水管线外,震后初期采取了水车送水、分散取水和水龙带输水3种临时供水措施。水车密闭,便于水的卫生防护和水车中消毒,又方便了居民就近取水。分散取水方式即临时将一些公共设施(如游泳池)改为蓄水池,应急供水。供水前对池底、池壁彻底进行卫生清理消毒。蓄水后,设共用取水桶或采用浅水泵,取水后引入装有几个小水龙头的水箱,供人们分散取水。用消防水龙带临时输水供应的方式,只在震后初期一度采用,后被取消。原因是消防水龙带为帆布所做,输水时水带内呈负压状态,易受污染;输水时水带拖在地上,有时还被人踩踏或被车辆碾压,造成带中水质污染。 / R# A1 c9 U$ n* z) n  b1 o1 T
  岳麟告诉记者,他们指导采取的第三项应急措施是饮水消毒。操作上,一般井水消毒的加氯量为1.5毫克/升~2.0毫克/升(按有效率计)。加氯半小时后,水中余氯应为0.5~1.0毫克/升,即符合饮水卫生要求。污染更严重的地面水的加氯量按3毫克/升~6毫克/升计算。消毒剂投放可集中进行,也可分区或分片进行。
* Q% G% M2 A% q  集中式供水网管修复后,他们又指导采取了第四项应急措施,即在管网修复后及供水前,清洗管线、加大消毒剂量,使消毒剂在管线中有充分的接触时间,待余氯量达标后,去除消毒液,冲洗管线,再蓄水供水。
. A% L( }1 }: O- f3 X1 h0 W, ]  岳麟说,地震后的供水除一般细菌性和化学性污染外,还存在尸碱中毒的危险。当年他们指导采取的第五项应急措施是,清除水源周围遗体,同时对局部环境进行漂白粉消毒处理。采用砂滤或炭末、明矾混凝过滤、吸附等方法,对去除水中的尸碱和细菌毒素也起到了良好效果。 ! e; `1 A; T( N' x5 e+ l
& N/ R2 v9 z1 l2 z) X3 J9 ^* m
  防大疫关键:遗体卫生清理
% f8 @$ F5 p) m  唐山大地震死亡人数达24万多。对大量遗体进行卫生清理,是卫生防疫的一道特大难题。
( N( G! m1 U/ q8 o7 F  岳麟介绍,遗体腐化分解后会产生硫化氢、氨、甲烷、二氧化碳等气体物质以及硫醇、尸胺、腐胺、粪臭素、水等液体物质。其中,多胺类化合物总称为尸碱。地震后在清理大量遗体时,可能接触大量的硫醇、尸胺之类的物质。需要做的是,防尸碱、除恶臭。 3 w* F- \9 L7 g' S. \
  唐山地震灾区的防疫经验是,清理人员搬运遗体时,如果有条件,最好面戴用活性炭过滤的防毒口罩,手上戴手套,同时特别要注意防止手部外伤,以免沾上细菌毒素引起中毒。清理遗体后要认真洗手。遗体清理人员为防厌氧创伤感染(如破伤风、气性坏疽等),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接种免疫血清。此外,可用石灰水、黑色草木灰吸附遗体的含臭物质,可用1%的二氧化锰与木屑混合吸附硫化氢的臭气,也可喷洒3%~5%的来苏水。实践表明,效果最好的是次氯酸钙、氢氧化钙和漂白粉混合喷洒,能很快除臭与消毒。 5 y  Q8 U. W* y7 {5 B6 d3 h
  岳麟介绍,对少数患甲、乙类传染病病人遗体的处理,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是,可用石蜡浸泡尸体后,就地焚化,以免疫情扩散。
" G  {& W. z  x) A3 N0 O- |
# W, `1 G9 b  C+ J+ b6 U+ z. i  防大疫重点:环境消杀灭
+ V, v+ {" G- B# A1 {* T/ e  建筑物倒塌,到处瓦砾堆积,是强地震后的共有景象。岳麟说,瓦砾堆缝隙里极利于蚊蝇滋生,加之阴雨、高温,蚊蝇必然大量滋生。一般气温在25℃的条件下,苍蝇繁殖一代只需10天左右。调查表明,夏季的垃圾堆放6天后生蛆,7天后成蛹。因此,灾区的垃圾每周至少要清除一次。同时,还必须采取多种消杀灭措施。
' ]+ D" R. r* }5 F8 D# N" ]& b  岳麟说,瓦砾堆缝隙既是蚊蝇藏身之所,又是喷药消毒的盲区。因此,消杀灭工作必须仔细、深入,并且要同时采用多种方法,不仅要将化学药剂喷涂在瓦砾表层,还必须深入到瓦砾的缝隙中。 2 n7 `; |" k1 d) T5 H* G
  岳麟回忆,唐山大地震时采用的方法是,一方面用飞机大面积航空喷药,一方面在地面由人工背药桶,进行局部喷药,同时还组织个人用小喷壶仔细进行瓦砾缝隙间喷药。经过不间断多方式喷药消杀,蚊蝇的密度降了下来。 & R% X$ |. B  h3 x% q

) y! j4 A! M3 B2 K. H' ^( c  对四川灾区的特别提示
% w. h: H) W- d+ F+ Q6 j  “尽管四川灾区与唐山灾区自然条件、居住环境不同,发生地震月份相差了两个多月,但灾区卫生防疫的难题是相同的。特别是四川盆地的气候条件,对于大气环境污染预防提出了更高要求。”岳麟感觉,此次地震灾区卫生防疫仍将是一场硬仗。 : z( _$ n! h) `& {
  岳麟建议,为保证大灾之后无大疫,在医疗救护队伍进入灾区的同时,卫生防疫工作队也须尽早进入灾区,大力开展环境卫生、食品卫生、流行病学防治等综合性的卫生应急工作。 2 k0 S! ]/ V7 i( g8 ?
  岳麟说,震后初期,灾区卫生防病的首要任务是,尽快查明可供饮用的水源,同时采取各种卫生供水措施。只有保证饮水的卫生安全,才能减少肠道传染病的发生。震后须持续监视灾区疫情及环境污染情况,特别是垃圾、污物的清除,集中大面积及高浓度消毒所致的后续卫生情况,搞好灾区重建预防性卫生监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liufq2001 发表于 2008-8-24 11:0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汶川地震灾区疾病预防控制对口支援工作意见》的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汶川地震灾区疾病预防控制对口支援工作意见》的通知
9 j: }% C# H  V( R* {$ U    ! P/ v. ]7 J- p: X, m( L) V
/ e" O9 U. M- N5 S
--------------------------------------------------------------------------------
9 {0 _0 |1 D8 | . i8 J) P( i7 f1 o9 `2 P
) ~6 \$ t; I: [3 b- `& u
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四川省、重庆市、陕西省、甘肃省卫生厅(局),深圳市卫生局:
& T. M# C) t- c- K$ C% a! K7 H
# Z" m1 N/ @8 U- Z5 _3 R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地震灾区医疗卫生防疫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8〕54号)精神,全面做好灾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恢复重建工作,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目标的实现,我部组织制定了《汶川地震灾区疾病预防控制对口支援工作意见》。现印发给你们,供各地在开展灾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恢复重建工作中参照执行。3 Z% Y( Q8 e9 m/ H
: s- S8 j) x# B& H5 W" @
二○○八年八月七日
7 S. ?/ Y0 z1 S- A* x
3 P* j5 J3 {' U! z8 @" H
: \: T) c8 T( b) |6 v8 J汶川地震灾区疾病预防控制对口支援工作意见
" A) N2 c5 W9 j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地震灾区医疗卫生防疫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8〕54号,以下简称《意见》)和《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医疗卫生对口支援地震灾区工作方案》,明确各支援省(直辖市)疾病预防控制队伍与受援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职责与任务,落实对口支援工作,恢复和重建灾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科学、有序、规范地落实各项疾病预防控制措施,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目标的实现,特提出以下意见: / m6 C1 _: h- R- [3 w- V5 k. A- _7 y
# \/ v" j4 H/ Q$ M* r5 j' R
  一、对口支援原则
8 }- P" B0 E# W, L5 G  \2 U$ [7 o) v. o4 p# e# _8 x3 Q0 r: p
  明确职责,规范管理,协调一致,促进发展。
3 p8 l4 @  k( t4 V9 D. B7 i! M. Z
' N! {# i7 i- A7 m( B+ g  二、对口支援工作职责* H3 x4 c4 [; l1 D  ^
* Z2 x, ^  S) x  l2 r- e  W. h" n' ]/ ^
  (一)支援省(直辖市)职责。; o2 a7 F2 R' W# |1 m

6 Z" I- ^, d4 O- L! [0 ]% m% `0 c% V  1.帮助受援县恢复、重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体系,协助落实各项疾病预防控制措施,重点提高对口支援机构的科学规范管理水平以及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公共服务的能力,即传染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疫情报告和健康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干预和控制、实验检验评价、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培训技术指导的能力。/ D& s2 }1 R# D! B

, U* @! L' [9 h: ~% m9 y# P  2.根据受援县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现状和实际需要,明确对口支援目标,参与制定、实施三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恢复发展规划及每年度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案。7 }) H* D) ^3 u6 s' n
8 f  d; v- X' l% t
  3.选派相应专业人员直接参与受援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对受援县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援助,参与当地乡、村疾病预防控制巡查、指导,对重灾乡镇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行重点技术帮助和扶持。
1 _9 u; ^/ T+ d1 {, T* K/ B7 Z6 L# Q
  4.通过传帮带教和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受援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科学规范管理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以及辖区医疗卫生机构和乡、村相关人员疾病预防控制服务能力。- n6 q# S7 i7 E$ a2 z
1 ^  v( G  Y( e! r- D& N, w8 H) J
  (二)受援省职责。
# C8 V% z. _. n& e) ~! E9 B: k  [, @! |: y1 ^% ?0 z  N$ N6 X
  1.省、市(州)级职责
6 I* ]! }9 l6 ]6 d- y- U/ d  D6 a. B- l) z" M$ s% R+ C% z
  (1)组织管理辖区对口支援工作,指导受援县制定恢复重建规划,督促辖区受援县落实三年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恢复发展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方案。
; o/ \# }- G) i+ m. d% u( O' H5 y/ s$ o  p2 f: R
  (2)建立完善的协调机制,及时收集、掌握、反馈工作动态,协调解决对口支援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推动工作正常、有序进行。5 g. k: m. D9 _  f. A- }# u& S

# N+ X$ J" r1 T; n: t- D: r6 I  (3)督促受援县落实对口支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求,组织定期考核与不定期检查,为受援县灾后重建及各项防病工作措施的落实提供技术指导技术支持。6 m& A# A/ }$ a# |9 _, C

8 t  y0 F( j8 @$ o8 V! C7 e  2、县(市)级职责
3 V+ R+ A( k, }$ f6 u6 Y# A
1 Z6 [# q$ p( O/ R6 [  (1)根据区域恢复重建整体规划,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制定并落实三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案。
. Q) q. R  O' s) K' f9 ^8 `9 d! P' p7 c
  (2)组织与管理外援资源,帮助支援省、市解决在实施对口支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困难与问题,提供必要的工作和生活基本保障。: b) N0 o. p/ z  w: u0 A

1 s0 Y/ o+ v  k, x+ G6 y( E  (3)加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科学管理体系建设力度,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化建设,建立完善规章制度,促进疾病预防控制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全面落实各项卫生防病工作措施,及时处置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 H- U! P  M7 [+ d

8 t1 R4 q+ C9 Q( n0 F  (4)加强县、乡、村疾病预防控制队伍建设和对乡、村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督导和考核评估。加快人员培训与培养,尽快恢复和提高本地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能力。
' U. ~0 x7 j( N+ ^0 T
5 o) I" B0 o# b( ?  (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责。
$ }/ e0 x4 s# w8 b: f9 E8 Q: K" u$ S3 k& P7 t/ @- ]
  建立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应急队伍,制订工作预案,根据灾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需要给予相应的技术保障和支持。5 R% _( X" X; Y9 V% n" b" D
6 ]6 w' a& M6 N
  三、对口支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目标, b3 [* _9 k! c$ W
4 m2 r; U- P. P  G- u$ J, O( B
  (一)2008年9月底前,全面完成灾区县、乡临时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基本恢复正常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秩序。完成灾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三年恢复重建规划和实施方案的制定。1 g$ A! a2 c$ K& O
( E. t4 N- D1 R/ u6 j' h
  (二)2008年底,全面恢复灾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体系,配备功能比较齐全的临时业务用房、基本设备,能够开展正常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确保不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
5 i  E' \' W: }8 l
) z" `6 N% o7 H* u9 U  (三)通过三年对口支援,基本实现辖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规范建设,整体提高受援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履行公共职能能力和管理水平。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科学规范管理及重大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健康危害因素预防和干预、实验检验监测、健康教育和促进、培训指导基层的能力较受援前有显著提高。1 [* w, c" H6 e
2 N3 P  S3 [; p2 |  C
  四、对口支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主要内容3 |' r! E/ \# ?! \2 m# w$ z
* D/ s/ V8 Y  O8 Q) U
  (一)积极组织开展重大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应急管理和处置工作,及时做好居民安置点、学校、托幼机构、建筑工地等人群聚集场所的传染病疫情处理,防止暴发疫情的发生。通过带教、业务培训和学术讲座等活动,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0 q1 i5 O% B' L0 g( f& {- i4 s
6 X% f- Q- V6 P3 K* L- y
  (二)做好医疗卫生机构恢复、新建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的管理工作,及时了解和掌握当地传染病疫情动态,开展灾区监测日报、周报、月报、阶段性分析等疫情分析与报告工作。* I& Q8 d, I" L& j

, z# Q, E" J6 P# J  参照国家重点传染病监测方案,制定辖区传染病监测实施方案,重点做好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鼠传疾病和虫媒传染病的监测和疫情调查处理工作。
" g5 G" ]: a4 I
" X/ ?% X4 _( C/ p" T9 Q9 M9 o  Z  (三)全面恢复冷链系统、常规免疫冷链运转和免疫接种工作,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扩大免疫规划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建设计划免疫规范接种门诊(点);组织医疗机构和接种单位共同做好社会宣传、人员培训、疫苗管理、接种实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等工作。4 y' V" Z8 H% e! r+ b( Z. w

+ j1 U+ M' E; I+ W$ K- v4 f  (四)加强重点传染病的防治。8 f2 o! N" H7 h9 f% t
2 g/ |- u$ R3 }' q4 m$ A
  1.恢复结核病患者发现、治疗管理、登记报告、全球基金项目季度报告、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录入等常规工作。积极开展结核病防治知识宣传,查找灾前登记在治的肺结核患者,落实免费治疗药品的管理和发放工作。主动筛查肺结核可疑症状者,新发现的传染性肺结核患者要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省、地级结防机构要为无药品和患者信息资料的受灾县(市)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 \& ?+ U8 m  Q

" p; F  Y9 T% E3 ^) Z0 ^* M4 y  2.落实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做好现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与病人的随访、预防干预和关怀工作;开展美沙酮门诊维持治疗,协调相关药物的供应,补充配备受损监控设备,保障美沙酮门诊的正常开诊,艾滋病病人按时、规范服药,科学评估、全程监控病人治疗情况;开展灾区艾滋病传播危险因素调查,重点针对流动人群和大量农民工人群,适时印发宣传材料,提供适宜的干预措施,恢复开展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服务。
! ?$ W, d( H% l8 w# G. ?: a- n/ l7 O# y; ^% @
  3.开展血吸虫病疫区疫情和螺情监测工作,实施重点地区灾后血吸虫病传播风险评估和在易感地带灭螺、预防性服药等措施。加强血吸虫病防治知识宣传,特别要做好暑假期间的宣传教育工作,避免学生因游泳戏水感染血吸虫病。/ i+ O# S7 K, ?" ~/ B
. ]3 T6 X6 O; ^- o
  黑热病、疟疾、包虫病等虫媒寄生虫病重点流行县,要恢复疫情、传播媒介的监测常规防治工作,做好相关危险因素的评估,对高危地区和人群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加强健康教育,做好防控物资的储备。
7 c$ k5 ?9 L% t" F/ r& b& K0 E$ I5 y0 q! J) A8 \" ?" O
  (五)加强重点地方病防治工作。
" [& o! C$ I1 ~, x+ W( g3 A5 I
' u# ?  J% I9 v% x  加强重灾区地方病监测和环境因素调查,及时查找地震灾害引发地方病流行的高危因素和新病区,提出针对性对策措施;协助水利部门尽快修复被损毁的降氟、降砷改水工程,落实《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工作方案;重建选址工作应兼顾防治地方病环境卫生学评价,在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区将降氟炉灶纳入居民户房屋重建设计中,认真做好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中的搬迁、易地育人、改水等灾区重建工作。
5 F/ q$ K9 U. n' Q  J  ~; f0 ?# z8 y# i  (六)制定实施辖区恢复重建相关的健康危害因素公共卫生监测方案,加强城镇集中式供水,农村分散式供水卫生监测,指导饮用水水源的保护和自来水供水单位和居民分散式饮水的消毒;开展各类食品的监测,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开展作业场所监测和作业人员健康监护工作,指导医疗机构及时发现职业病,做好职业病诊断和报告工作;加强水、食源性疾病、职业病预防控制和相关污染中毒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设,进行必要的装备和技术储备,逐步恢复原有的执业资质和服务技能,为企业恢复重建或社会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持。
# R" V1 A1 a+ T, Q% e6 h2 A) t$ C7 E% K7 s: `, x# K
  (七)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要求,恢复和建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实验室,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基本满足恢复重建时期实验室检测工作任务。重点开展传染病、饮用水和食品卫生以及中毒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检验。微生物检验基本能满足辖区灾后常见传染病防治监测检验,理化检验基本满足饮用水、食品、职业等健康危害因素常规指标监测。
; M. `$ Z- e- U9 S" I  o( G8 {" O+ `% @' b- S5 G
  受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无法使用的,应保证建设活动板房检测实验室,实验条件应满足基本检测工作需要和相应实验室生物安全的规定。
; x6 H9 s, D- k
$ o8 e3 N$ |. i6 g1 V1 ?) H  (八)根据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需要和群众的需求,制定不同阶段的工作方案,以多种形式宣传普及食品饮水卫生、环境卫生、消杀灭、心理危机干预、化学物质中毒预防和处理等卫生防病知识。协助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灾后心理健康辅导,开展高危人群的心理干预和灾后心理援助工作。
$ ?. A8 |- T* V6 X! O( H
) E) N! F8 t- `7 h+ x  (九)协助开展以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等为主要内容的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安置点生活垃圾、医疗废弃物的管理,以及卫生厕所建设和粪便无害化处理。保持环境整洁卫生,开展消毒杀虫灭鼠工作,做好蚊蝇孳生地的卫生学处理。
; M5 i! X  z5 e& ]
" ^) M$ e' K( I  t2 R7 _. @& a/ V$ `  五、保障措施- `5 Y( ]; i; G% _2 @" o! ^  d

; q2 x3 z! P% u  (一)建立对口支援省(市)与受援县(市)工作协调机制。通过定期会议制度,及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与问题。受援县(市)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明确专门部门或专人负责对口支援卫生队伍的工作联络,协调解决对口支援中的保障问题。为保证工作持续与稳定,支援省派遣人员原则上每3个月轮换一次,并应做好交接工作。
. H& k( B6 s; V1 p$ ]" T3 ]) `+ o+ G, ^* h  i- ?9 K1 f" Q
  建立定期报告制度。对口支援单位和受援单位应每3个月向卫生部、受援及支援省卫生厅(局)报告一次工作进展;每年提供工作计划和年度工作总结;对口支援工作结束时提供三年工作总结。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受援省卫生厅每季度编发《对口支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动态》,通报对口支援进展情况,总结交流经验。
6 w, c  X: K3 k1 N9 y$ F" l5 b5 i5 `& L/ A
  卫生部与受援省卫生厅将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对口支援工作进展情况的督导检查和工作效果评估,协调解决困难与问题,每年进行工作总结,并根据三年对口支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和工作计划完成情况,通报和表彰先进单位与先进个人。" R: Y) R. \) p! I8 G, K6 y1 s

5 B# h6 Z# r- |0 h  (二)积极争取支持,制定受援单位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三年规划,采取多种形式,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基层专职和兼职人员疾病预防控制各专业理论和技术培训工作,以培训、讲座、现场指导等形式,在县、乡、村建立起一支稳定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队伍。) ~/ Q: ^( ]! i) ]

+ d8 u( d3 S5 R3 c  (三)按照《意见》提出的“灾区各级政府要保障必要的经费,中央财政酌情给予适当支持、各有关方面要明确责任,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在灾区县、乡和受灾群众安置点普遍恢复建立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能开展基本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要求,积极争取政府每年从对口支援经费中和当地恢复、重建经费预算中列支相应比例的预算,用于恢复、重建受援县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体系,特别是县、乡、村三级传染病疫情报告网络和免疫规划冷链系统、实验室检测能力恢复和机构建设中的基本硬件投入,以保障对口支援各项工作措施能够得到切实、有效落实;实现三年全面恢复并有所提高的目标,以保证和促进受援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切实履行政府疾病预防控制基本服务的职能,完成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大灾之后无大疫的工作要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daviswei 发表于 2008-9-6 09: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强!' ]% g0 Q' i0 N" }% L; P6 H) u
很好!2 j* a0 O& t! J
过过眼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会员|至尊|接种|公卫人 ( 沪ICP备06060850号-3 )

GMT+8, 2024-5-19 00:08 , Processed in 0.083381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