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四川省内江市发生一起因预防服药群体性不良反应事件,内江预防性服药不良反应事件已收治133人,1人死亡,出院28人。 新华网成都7月14日电(记者党文伯 谢佼)记者14日在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了解到,内江预防性服药不良反应事件已收治133人,1人死亡,出院28人。截至记者23时发稿时,仍有2名病重患者,但均已脱离吸氧。 记者在内江第一人民医院内科住院部看到,医院过道内有限空间内已布满病床,患者病情稳定,病重的成年患者已脱离吸氧。 内江市委市政府快速反应,先期进行了有效处置。四川省卫生行政部门已于13日凌晨派出专家紧急赶赴内江,连夜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制定医疗救治方案,全力开展救治。省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已派员前往内江指导应急处置工作。内江市委书记唐利民、市长刘成鸣指示:全力救治病人,尽快查明原因,快速妥善做好善后工作。目前事件原因尚在调查当中。 12日下午,内江市东兴区椑南乡麻湾村为预防疟疾进行预防性服药后,部分村民陆续发生不良反应。 四川群体性不良反应事件死者系1名儿童 7月12日下午,市、区疾控中心和椑南乡卫生院工作人员组织曾与患者接触的麻湾村村民共143人进行预防性服药。药物尚未分发完时,其中一名先行服药的儿童孟雨珊出现头痛、脸色苍白、无力等症状,椑南乡卫生院对其进行紧急处置后,立即送至椑木医院抢救,最终因抢救无效于12日20时左右死亡 http://v.ku6.com/show/JQ0Qs6tEGPo2v4SL.html http://news.163.com/10/0716/02/6BMBSQN40001124J_2.html 昨日下午,记者采访了四川省疾控中心寄生虫预防控制研究所副所长肖宁。 这个孩子是因为药物过量引起死亡的 记者:村民们普遍服药后的反应:呕吐、头晕、恶心,这只是“不良反应”? 肖宁:发放的磷酸氯喹片和磷酸伯氨喹片是两种常用的抗疟药,在国内已经使用了几十年,按照临床统计,出现不良反应的比例是90%。 记者:现在对死亡小孩的调查有没有结果? 肖宁:通过国家级专家和省级专家的联合调查情况来看,这个孩子是因为药物过量引起死亡。我们目前没有掌握孩子有基础性疾病的证据,也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 记者:仅仅“药物过量”就会导致死亡这么严重的后果吗? 肖宁:当然,如果药物剂量(不当)的话可能会出现死亡,死亡的原因可能有几种:一是儿童敏感性本身就比较强,还有药物本身可能会有一些问题,两种原因结合起来会出现一些死亡的情况。通过国家级专家和省级专家的联合调查情况来看,这个孩子是因为药物过量引起死亡的。 发药人有资质,应该知道该发多大的量 记者:作为发放这个药品的人,难道不知道原本应该发多大的量吗? 肖宁:他应该知道,因为他是有资质的,这个应该是个失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在发药的过程中,他忽略了这点。不过,最开始给12个儿童发药后,这些孩子说自己有不良反应,他们发现问题后,给后面儿童的发药量就减少了。 记者:发药的人是市疾控中心的还是当地卫生院的? 肖宁:具体发放的人,据我们了解是2个人,一个是乡医院的负责人,还有一个是乡医院的防保员。 记者:他们会承担相应的责任吗? 肖宁:我相信他们应该会承担相应的责任。 儿童最多服用了4片,最坏可能是死亡 记者:这两种药在用于治疗和预防时适用于成人和儿童的分别是什么量? 肖宁:治疗用量要大一些,预防要小一些,特殊情况下治疗和预防可以等量。治疗性用药首剂是600毫克,预防性用药是1半,300毫克,这是成人。儿童要根据他的公斤体重进行计算,治疗是每公斤体重一般对应8毫克到10毫克,一片磷酸氯喹片是0.155克。 儿童用药要根据年龄和体重递减,这是最基本的常识。作为任何一个有资质的临床医生,应该知道这是最起码的原则,成人剂量和儿童剂量不可能一样的。 记者:当时儿童最多的服用了几片? 肖宁:4片。 记者:服用4片最坏的可能是什么? 肖宁:最坏的可能就是因为用药过量而死亡。 记者:这个药本身有问题吗? 肖宁:这个药经过上海药监局和内江市药监局检验,没有任何质量问题。 记者:5月2日已经确诊疟疾,为什么7月12日才采取措施? 肖宁:这个病人前后治疗了几个疗程,5月2日他在椑南乡住了20多天。后来这个病人主要都是在城里头住,包括现在都是在东兴区,城里头不需要做任何预防性服药的,因为城里头不存在疟疾的媒介,所以没有必要对人群进行预防性处理。 记者:现在他治愈了没有? 肖宁:现在病人已经没有症状了,但今天我们还跟病人进行了交流,希望他再进行一个疗程的治疗。症状没有了,但疗程还没有完。 |
改名|钢镚|会员|联系我们|公卫人
( 沪ICP备06060850号-3|沪公网安备31010402334125号 )
GMT+8, 2025-9-18 13:47 , Processed in 0.064261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