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公卫人 首页 考试进修 查看内容

对“准公卫人”应考《申论》的几点建议

2015-8-3 19:29| 发布者: epiman| 查看: 365| 评论: 47|原作者: yjswxb

摘要: 对“准公卫人”应考《申论》的几点建议   最近做公益的愿望非常强烈。周末回乡,帮助村里修了条路;看到一些实习的学生在学写《申论》,就想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以期对读者有所帮助。   本文只所以在这里发 ...
                                         对“准公卫人”应考《申论》的几点建议

  最近做公益的愿望非常强烈。周末回乡,帮助村里修了条路;看到一些实习的学生在学写《申论》,就想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以期对读者有所帮助。
  本文只所以在这里发表,仍是处于职业的偏爱和感恩之情。两年前女儿考研,在其推荐下与本站结缘,从本站查阅了不少的资料,从此我时常登录上来看看;明年女儿研究生毕业,要就业就要迎考,众多用人单位把《申论》作为考试科目。尽管这是在为女儿培养更多的竞争对手,但自私之人很难有大的建树,对手的强大才更能显示自身的风采。
  根据几年来辅导应考的经验发现,应届毕业生写申论时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三:一是无话可说;二是格式不规范;三是理解肤浅。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阅读量小,知识储备不足;二是缺乏对语文规范的敬畏,由着性子乱写。针对上述问题和原因,我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公卫人”网友参考。
      一、如何解决无话可说的问题。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要多读书、多看报。但是,面对浩如烟海的书报,广泛阅读显然是不现实的,只能有选择地读、重点读。
  那么读哪些书报呢?这与考哪些内容有关。《申论》,其实就是科举考试《策论》的变种,就是对社会问题进行政策分析和提出政策建议,考核是否具有以文资政的本领。考《申论》本质上就是考政策。所以,前期我曾在本站发过一个帖子《周末了给参加工作的公卫人一个建议》,鼓励公卫人学政治理论。当前,我推荐学以下书目和文章:1、十八大报告;2、本届历次中央全会决定,目前召开了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十月份后再开十八届四中全会;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4、人民网的《人民时评》。推荐多了也学不过来、记不住。
  这些书目和文章怎么读?我的经验是带着问题读。林彪虽然出了问题,但不能因人废言。他有句名言,曰:“带着问题学,活学活用,学用结合,急用先学,立竿见影,在‘用’字上狠下功夫。”现在时髦的说法叫“问题导向型”。读这些书的目的是为了应考,而不是为了成为政治理论家。如果立志提高理论政策水平,读这些书显然是不够的,因为这是快餐和碎片化的,是用来装点门面的。
  读这些书可以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可以学会说话,看看上级和别人是怎么谈这些问题的;二是可以应对《行政能力测试》中的一些问题,一举两得。
  带着问题学就要学会梳理问题,明确到底有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凭空想肯定不行,必须是领导和社会关注的问题。问题有紧迫而重要的、有紧迫而不重要的、有重要而不紧迫的、有既不重要也不紧迫的,我们研究问题的选择和关注点必须与中央精神同步合拍。这些问题在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中都有,就在总结成绩后的那一大段中。这些问题大约有30个左右。
  对梳理出的问题,要进行整合,然后形成自己的思路,最好每个问题都独立完成一篇一千字左右的文章,既可以复习学到知识,又可以实战练兵。只学不练是假把式,在床上永远学不会游泳,必须实际练习。
  有了这些知识储备,还愁无话可说吗?
     二、如何解决平淡肤浅的问题。“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能够文从字顺可以得基本分,如果要得高分必须有一定的深度。深刻,不是出奇,出奇往往容易走极端,这对考试来说是很冒险的。令人惊不如令人喜,令人喜不如令人思。我认为方法有几个:
      一是选择更能深刻反映事物内涵的角度。事物、事件的内涵的发掘与前面谈到的学习理论有关,忌讳用从滞后的教科书上学到的陈词滥调。如“法制不完善”等等,这不符合实际,这是教科书上滞后的说法,我国早就宣布已经建立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框架。
      二是对事物和现象进行概括和凝练。总结就是创造。要注意给定材料的重点提示句,在阅读期间就勾画出来。千万不要泛泛地罗利现象,而不去分析原因。
      三是加一点哲理性的语言。申论要平实,当然排除扩张的、模糊的、主观的语言,但不能离开闪烁着思想和哲理的火花。在这方面,可以用点排比、对仗、递进等修辞,充分显示自己的文字功底。
     深刻,绝不仅仅是写作技巧问题,更多是素养问题;不是单纯靠写作上的功夫,更多的是靠思想上的功夫。
  三、如何把文章写对。古人说,文无定法,这是对文章大家而言的。作为未来的公务员,文章对不对,不仅有一定的标准,而且有严格的标准,必须按行文规范来写。
  常见的错误主要有:语法错误,包括句子成分残缺,特别是长句、复句;搭配不当,特别是有并列主语的时候,谓语顾此失彼;结构或呼应混乱。还有词义错误、标点错误、错别字等等。这些非常低级的错误,经常让我卒不忍读。
  文章难写,讲怎么写文章更难,但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延安整风时毛爷爷一篇文章叫《反对党八股》,很值得读一读。但是八股文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如果没有道理也不会在科举中应用几百年,只是把文章格式化了不太好。但可以给我们一个启示,这就是文章的结构问题:如第一股,破题,不就是“为什么”?第二股,承题,不就是“是什么”吗?从第三股开始不就是“怎么办”吗?这三个方面依然是申论的基本结构。
  面对试卷,首先要在结构上下功夫,而不能马上钻到材料堆里去研究遣词造句的技术性上。盖房子要先有设计和骨架,然后才是粉刷和装修。打草稿来不及,至少要有个提纲,先打稳架子。
  一是观点要正确。千万不能为了标新立异去不辨是非。这个观点,既要立意明确,又要有兴奋点、新鲜感,要提神、醒脑。老生常谈的“加强领导、落实措施、跟上监督”实在让人烦透了。最好能解难释疑、切中时弊、揭示关键问题、指出发展总趋势。
  二是结构要合理。要眉目清晰,纲目清楚、思路贯通、层次清晰、段落完整、符合逻辑、开头明快、结尾有力。动笔之前,先全面设想,给定的材料怎么运用,层次如何划分,怎么开头、怎么结尾、怎么衔接、怎么照应。在段落的顺序上,要符合逻辑(按内容或按问题或按重要性)叙事要有因有果,议论要有观点有论据,不能让人产生大的跳跃。
  三是表述要规范。论述要准确、真实、周延、深刻。防止片面化、绝对化、形而上学,结论性的话要与中央的表述一致,对拿不准的问题不要盲目下结论。特别是要进入“角色”,胸有全局,做到虽不是领导但有领导的眼光,虽不是决策者但是有决策者的谋略,这篇《申论》是代表的国家机关,最起码把自己定位在一个分管副市长的角色上,而不是一个大学生。
    不早了,先写这些。
 本文版权归我所有,如作引用,请经作者同意。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yjswxb 2015-7-15 17:44
不知道在这个版块是否合适,如不合适,请编辑给调整一下。谢谢
引用 wzgfyy 2015-7-16 17:24
    对“准公卫人”应考《申论》的几点建议使我这个“已公卫人”也受益匪浅!
引用 yjswxb 2015-7-24 11:07
写的帖子首次不被加精,看来这个问题不太被大家看好。再次证明,写东西选题很重要。
引用 挥挥手一笑 2015-7-30 15:51
谢谢前辈,我最近正在看行测,申论还没看,先标记一下
引用 victorhz 2015-8-23 00:17
看完了,略有所想。
MARK,有空再来读一次文章
引用 天青碧雨 2015-9-12 12:55
Mark,好好学习下
引用 594962877 2015-9-22 22:25
谢谢了哦 很有用哦
引用 那时花开 2015-9-23 11:28
前辈,您的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先提出问题,然后一一解决问题,思路清晰,鞭辟入里,读完有很大启发。多谢前辈分享!期待您下次的好文!
引用 chensenbao 2015-10-5 14:27
工作中经常遇到,有用。
引用 小胖墩儿 2015-10-12 20:23
收藏以备不时之需
引用 Lotte427 2015-10-15 01:32
嗯,一直看不下去政治这类的文章……看来还是得沉下心好好看看
引用 jacindasun 2015-10-17 21:19
很用心的前辈啊,谢谢
引用 木木yz 2015-10-19 00:36
准公卫人,准备着
引用 三思逸云 2015-10-19 16:49
坛主所言甚是,多谢赐教!
引用 nannan2430 2015-11-6 10:21
感谢啦,支持一下 顶顶顶顶顶
引用 yjswxb 2015-11-9 16:58
我帮助大家整理了部分题目?有感兴趣的吗?如果感兴趣我就发上来给大家参考一下。
我觉得这种形式对大家的复习有好处,主要是学会官话怎么说。通过复习其中的规律性,明确考虑问题的思路
引用 yjswxb 2015-11-9 17:09
一、城乡平衡发展。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强必须农业强,中国美必须农村美,中国富必须农民富。
   基本储备

   缩小城乡差距,**城乡二元结构,关键是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推动城乡一体化。
   1、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让农业人口融入社会,平等享受社会文明发展成果。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的“玻璃门”,逐步消除户籍壁垒,尊重群众意愿,因地制宜,区别对待。
   坚持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坚持优化布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合理地宏观布局,形成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的城市与城镇布局,严守耕地红线,集约利用、高效配置土地资源。
   坚持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节约资源。
   坚持文化传承,体现差异性,提倡多样化,发展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彰显城市经济活力、文化内涵、社会文明。
   2、推动农村改革发展。
   解决好粮食问题,保障粮食安全。民以食为天,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在重视粮食数量的同时,更加重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
   推动农业现代化,夯实发展基础。依靠科技支撑和创新驱动,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加大“三农”投入,集中力量干大事,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释放农村发展活力,激发发展潜力。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流转新途径。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可持续发展
   基本储备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良好的生态本身就是生产力,就是发展后劲,就是核心竞争力。老百姓由“盼温饱”变为“盼环保”,由“求生存”变为“求生态”。
   1、更新观念。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概念,牢固树立生态红线观念,不越雷池一步。
   2、加强系统治理。坚持标本兼治和专项治理相结合,常态治理与应急减排相结合,本地治理与区域协作相结合,多错并举,多地联动,由“阅兵蓝”到每天蓝。
   3、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战略。构建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和农业发展、生态安全格局,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
   4、建立长效生态补偿机制。使提供生态产品的地区有收益、愿意干。
   4、严肃法治和制度。完善自然资源产权和管理法制,坚决查处破坏生态的重大案件,依法严惩。切实解决守法成本高、违法得好处的问题。把生态文明建设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纳入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奖惩和责任终身追究机制。


三、收入差距《蛋糕要做大 更要分好》
   基础储备

     贫富差距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反差,产生强烈的公正失衡感、相对剥夺感和社会不满感。
     先富带后富是一个历史进程,在经济总量攀升后,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建立利益分配机制,使利益分配更公平合理,最大限度体现人民共享。
   1、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初次分配制度。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推动向民众、普通劳动者倾斜,增强资本、技术、管理各要素参与分配的公平性,实现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
   2、完善再分配手段,更加注重公平。发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作用,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形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例,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分配差距。    3、完善工资决定和增长机制。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建立合理的企业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健全国企高管薪酬管理制度,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健全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等分配。
   4、优化制度环境,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加快普通劳动者获得财产收入的步伐,如企业持股、村集体资产改革后持股、土地等依法流转;
   5、提高劳动者科技能力和素质。提供收入上升渠道,让群众看到希望。
   6、建立利益协调机制,规范分配秩序。建立政府与群众的利益协调机制,在征地拆迁、城市扩大、开发区建设的政府补偿方面,确保群众利益;建立企业与群众利益协调机制,健全工资支付保障机制,解决拖欠工资问题;健全群众之间利益协调机制,包括经营权纠纷、债务纠纷等;建立救济救助机制,解决特殊弱势群体的困难。加大公共服务投入,使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居民,将最短板加长。


先发上三个题目,给大家一个提示,如果有人感兴趣,再发其他的。
大家觉得这种复习形式怎么样?是不是比泛泛地看书好呢?这是在我指导学生时的独创啊,希望大家尊重我的知识产权。供大家一阅就行,不要传播啊。
引用 haohaizi111 2015-11-12 10:14
受益匪浅,期待前辈继续更新
引用 yjswxb 2015-11-16 10:37
既然版主给奖励了,再发几个题目吧。希望同学们能从中找出规律,看官话怎么说。
再声明一次啊,是本人的经验总结,不一定准确,不要以此为标准答案

查看全部评论(47)

公卫论坛

手机版|会员|至尊|接种|公卫人 ( 沪ICP备06060850号-3 )

GMT+8, 2024-6-16 06:40 , Processed in 0.082514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