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912|回复: 0

[分享] 转《儿童青少年的灾后重建》

[复制链接]
lyyouyou110 发表于 2008-5-28 06:4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册后推荐绑定QQ,之后方才可以使用下方的“用QQ帐号登录”。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儿童青少年的灾后重建) ]3 ?$ x$ f$ P! M- q- u

7 f, r& I2 m( r" p) n/ f, N* |
/ X0 A7 J5 P' |3 B    灾区儿童和青少年无疑是这次地震后心理救助的重点。/ f; ^( Z* U, m: @1 x8 u/ B
*儿童缺乏足够的认知能力,比成人更脆弱更容易受到心理伤害。他们不能用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更情绪化。# N0 w. A; U5 ^( h. e7 s5 n. }
*上课时间,人口密集,死伤惨重。
) B  ?: ]4 G: I  F7 P0 R*如果处置不力,负面的心理症结会成为他们今后成长的障碍+ M7 Q" m6 E! T( I6 {, ?
*可塑性极强- D6 N3 j, l( ^
  希望能为他们搭建一个劫后余生,可以倾听、可以得到倾听、安慰和心理指导干预的平台,让专业人士和我们用一点绵薄之力,帮助受惊和受伤的人安然渡过。6 x; D$ Y, u# @* _; K7 @, e
*30%以上受灾群众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2 n! b$ V1 m8 O: J8 @  `4 X# R; g
*伤员和孤儿进行心理危机评估,有三分之一的人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
% L# t/ t/ `1 j& l0 E*本次汶川地震中直接和间接受到心理伤害的群众及救灾人员将不少于50万人,有些人会留下长期的心理问题,
" n9 A- ~0 ^, z7 w. X1 F, ]*灾后心理援助分三个阶段 + f/ {5 a# A* @  K2 s, I% @
*灾后的心理重建任务重大,心理援助要有组织、分层次进行 + O0 B/ M+ Y8 {- _$ [7 k, w5 q# c
*中科院心理所已经制定了5年的研究计划。
/ D0 g" c0 c- {$ b& ?) g; n0 X( |
; g' ]) X& ]# `8 Q*创伤事件对于儿童及青少年的影响是相当大,所造成的并不只是PTSD症状,还可能引发儿童忧郁、焦虑状态等心理不适应的情形。! @9 n- o; v" f/ X* A' R
*在认知上可能会影响他的自尊、对他人的信任及对世界的安全感。5 l* O6 q) j  _$ d7 i( q* a: _3 ^
 
8 R, l! [- c6 W# L" S& ]' o0 D' J! p6 }
         儿童与青少年的身心反应的特点* n9 k1 ~! C. Y% d% M3 \2 |% Y
  PTSD 的诊断 (DSM-Ⅳ) 9 Z# B4 C$ Y" D6 [% G5 m
曾经暴露在创伤事件中,而且具备下列两种情况:
- q* Y) R, y# F% y- T$ q3 y  a*亲身经验,亲眼目击,或是面对过死亡与重伤的事件,死亡与重伤的威胁,或是身体健康的损坏.这种创伤事件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也可能发生在别人身上.
6 m& V' Z% A1 i) D6 v*产生强烈的恐惧,震惊和无助的感觉.孩子可能表现出暴躁或手足无措的行为.
  e# N. N! y9 i$ a2 Q7 \/ U*创伤经验不断地被再度体验,反覆产生痛苦,紧张而且有干扰性的回忆.这种回忆包括想像,思考或是知觉.对儿童来说,创伤事件的过程和内容可能反覆地在游戏中呈现. . }$ g$ E3 j" [9 L
*一再梦见痛苦的回忆. 年幼的孩子可能会作恶梦,但不见得有实质或与创伤事件相关的内容. 5 f' J) N2 {- O
*感觉到或表现出来好像创伤事件在重演.例如过去的体验再度出现,有幻觉,幻念或是事件的倒叙,幼小儿童可能会重新扮演创伤事件.
" {- t6 s+ R! }' j3 O6 O3 ]6 O  p*与创伤事件相似或具有象徵性暗示,无论是内在或外在的刺激,也会引起强烈的心理痛苦和紧张的情绪.
" ^6 @6 O" J) p  |*与创伤事件相似或具有象徵性暗示,无论是内在或外在的刺激,也会引起生理上的强烈反应.
: c8 e% t7 Y! @/ \: L9 g*持续逃避与创伤事件有关的刺激,一般反应出现僵化或麻木,此种反应在创伤事件发生之前从未出现过,而且有下列情况中的三种以上: ! j: U% x8 B7 p8 ], I
-设法逃避与创伤事件有关的思考,感受或谈论
# W+ s% q  o, K7 g( Y! n -设法逃避引起创伤回忆的活动,地点或人物. ) u6 ]" ~9 {9 W* o4 l4 h( I
-无法想起创伤事件的重要部分. 3 c8 t  ]" L: B6 ?
-对重要活动丧失兴趣或很少参与.
! s* S2 o, X7 [# w8 I/ M -感觉与别人漠不相干或逐渐疏远.) I: \, q8 s& A  t# p, V7 Y  q. b
-情感的范围缩小,例如: 不再有爱心和热心的表现,无法再爱. 0 w% o0 I) u  w& z$ T$ p0 X# G
-感到前途已黯淡或丧失人生重大的期望,例如不在乎学校功课的好坏,不想再升学,不想结婚,不想再有一番事业或正常寿命.
' ?6 q+ v/ f: E! U5 S; v; D*对环境的反应持续处在高度警戒的状态,这种状态在创伤事件发生之前并没有出现,症状包括下列情况中的两种以上: 5 ]4 {9 d0 [# h
-很难入睡或经常醒来.
6 s1 M  W; i' Z% d: T& q% h -暴躁或容易大发脾气.
, R' s; m$ ^* R0 e# R+ S -很难集中注意力.
; ^% S& Q& P( {: o -过份警觉.
/ ?. U' E- s* l+ D+ Q" D -过份的惊吓反应.
6 s  G! l* k' i, X- w& E*症状出现的期间有一个月以上.
8 W& U3 g3 y; z; n" p*情绪的困扰严重妨碍社会关系,功课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活动. ! v" @/ a5 w- o; u4 p$ M& o
*在压力事件发生后六个月才出现症状者,属於延迟发作型. : r; P/ @( |# R5 D# j
* Q4 W# c6 Z. ]$ b
  学龄前(1-5岁)
9 ~: m# T) W) E, I+ E! M˙吸手指头
2 a. I7 A% N; Q7 E3 W) [5 |˙尿床
: k+ R3 r+ M" Q! W0 O' J, }& P, E˙害怕黑暗或动物 5 E" V( m2 N" T* I, Z1 O
˙黏住父母 - g3 w: l* c6 ^" g; ]
˙畏惧夜晚
( S1 {5 P# j. S+ T% L4 L8 X˙大小便失禁,便秘
1 w& q2 T- o/ |3 C$ y+ P8 S( F˙说话困难(例如:口吃)   o3 g$ H# m4 T0 a+ J
˙食欲减退或增加
) P4 g( B7 g# K2 X˙日常行为退化:吸手指头,咬指甲
8 n, W6 d( p: {0 \' i˙作恶梦
6 k0 a+ R! h7 e8 \7 Q3 ~$ M˙焦躁不安   D6 P$ r3 e) v: s3 g. ^2 f
˙混乱 & F0 |, N& @4 m8 b* ?5 J2 x# x
˙活动量变小 ' W1 ]! K! b/ H; ^

: a0 c1 G+ ?0 K! [; s+ A- b  这个年龄层的儿童对他们以往所处的安全的世界,因灾变而遭受破坏,会特别显得脆弱,因为他们通常缺乏处理紧急压力的语言和思考能力,而期望家人来帮助或安慰他们。
% T5 d/ s  K# @- A  n" E
- }# {' g' {# ?* U  O# m: s  学龄儿童(5-10岁)8 [1 u% }7 h3 k$ F, K
˙易怒 .哭诉.黏人
9 z: P- e, R* L- X- j' w1 E˙畏惧夜晚、做恶梦、害怕黑暗
, a0 s- E4 @: m3 x+ N˙身体抱怨
3 f& ]& r( M" T" a˙忧郁,害怕
0 m( \* ~. S* n$ r- o˙无力感
& I" h" r4 E- B  U  r˙睡眠问题- R9 |, i" v9 J
˙攻击行为
' w+ E1 v# t' }# i5 J% x/ c˙混乱' @$ B( S! \& ]" S& D* w$ I
˙退缩0 V! b5 c6 |* S+ U( a
˙注意力不集中5 k9 U: `- P: X  n
˙学业表现变差,拒学 % e/ I) G$ z  Y: n7 {
% \% u" c8 U! W  z1 A1 T1 Q! l/ |
  退化行为几乎是这个年龄层的典型反应,失去宠物或有价值的物品对他们而言是特别难处理的。
6 @; {/ c" q) @1 ^8 I
3 j: g1 H2 f6 P$ l: R  青春期前(11-14岁)
& U$ ^' F2 b5 R: ]; j˙睡眠失调 、食欲不振、忧郁
5 o  m. D6 G9 `" }˙退缩、孤立、自杀意念
8 K) }. K8 V* g5 B, d0 K; W( {( H˙学校问题(例如:打架、退缩、失去兴趣、寻求注意的行为、学业) 4 ?  i: C6 p0 z
˙身体抱怨(例如:头痛、注意力不集中、不明原因的痛、皮肤发疹、排泄问题等) 8 `% Z1 t( L7 _6 F
˙失去与同伴社交活动的兴趣 & f& v2 p0 Q) |6 B: Z
  同伴活动在年龄层特别明显,孩子需要觉得他的恐惧是适当并和别人一样,反应以减低紧张和焦虑及可能的罪恶感为目标。; f/ K! L7 e# T7 q6 V9 e
- k7 e+ I! j, r. e
  青春期(14-18岁)
3 Y' P. V( W4 R% I˙身心症状(例如:排泄问题、气喘)
: P6 a& u' l2 F8 z˙头痛与紧绷
" @/ S4 ~8 P% M( r' \0 p9 w  A˙食欲与睡眠失调 5 i$ J% w/ c' u( z$ \" }8 _5 S  U
˙月经失调与月经困难 * f, |7 X* j- h& Q! ^$ X" J: i
˙烦躁或减低活动、冷漠 1 \/ P# j5 b/ h. q
˙对异性的兴趣降低 $ y) y5 A6 B3 Z% {; o8 p
˙不负责或犯法的行为
5 e3 |! @4 ]5 \  A˙对父母控制、想要解放的反抗减少
3 J! A" q4 Z$ S5 {˙注意力不集中
$ k: O) I) q8 k) S2 w( |3 ^: C' _* ~. ?; g1 X: F0 B# S0 |+ x' R6 U9 T
˙虑病症(不断担心自己有病痛,但无医学上的根据)
, k8 y  u$ z" Z  大部青春期的青少年活动与兴趣都集中在与他(她)同年龄的同侪,他们特别容易因同侪活动的瓦解,以及共同努力时失去大人的依靠而悲伤、难过。" Y$ u' h, y6 b7 {3 p2 \9 o
 
, z# D) |# Q  R2 B
) y( @2 O* a, Z" a6 K       行动背后的心理动力学意义 9 g$ ^; X  H9 T2 h
*儿童心理的发展
  A& j) m( ^! t0 V: i  J -自体与客体的分化
' A. h3 E& r. z9 F- u -与客体关系模式
2 G* S9 C8 q! ~ -自我分化认同1 o! @; w) N$ u6 O# b# i  R
*E.Erikson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 v' k% B- M$ ]5 L6 z( L6 r
Erikson所提出的八个发展阶段 与发展危机:
9 f" G; s9 v; h, V! N1 f% w9 Q9 S 第一阶段: 出生至一岁半 基本信赖与不信赖 Basic Trust vs. Mistrust( \- a7 k! Y. L! W! e: X) `, x+ u
第二阶段: 一岁至三岁 自主性与羞愧、怀疑 Autonomy vs. Shame & Doubt
1 N. C% J. U7 V6 d; E% Q 第三阶段: 三岁至六岁 主动性与内疚 Initiative vs. Guilt
) N- m# E  j, _3 n1 y; ]0 t 第四阶段: 六岁至青春期 勤勉与自卑 Industry vs. Inferiority
3 N: I& w9 n* M3 o% @) S 第五阶段: 十二岁至二十岁 自我认定与认定混淆 Identity vs. Role Confusion; v( h' p5 T2 [
第六阶段: 二十岁至四十岁 亲密与孤立 Intimacy vs. Isolation
& d6 {! i' X0 b2 {! P 第七阶段: 四十岁至六十五岁 创造生产与停滞 Generativity vs. Stagnation
0 P. p7 p+ J; p9 Z& [$ C 第八阶段: 老年期 自我统合与绝望 Ego Integrity vs. Despair
4 R, G* B0 u; c: m1 T0 j2 }, T
* k9 A% p" |9 |. x: ] 0 l& I0 k' ^' b6 Y
4 G2 Q$ z3 n% t0 s
  孩子在灾难中失去亲人,是最常见的压力,也是最急需处理的危机,大多数会出现以下反应:
, a: F2 S! t8 ~0 K3 J" [$ B˙不相信亲人已经永远离开
7 l$ I4 P+ L9 \˙身体不适,例如没食欲、呼吸困难
  k1 }; i# Q7 N4 I# w7 Q/ l˙觉得自己被拋弃,对过世亲人生气! `; t( R: J( E" }" q0 y+ l; V6 ]
˙对亲人的死亡自责
  e% ^3 n9 z" @% G( w˙模仿过世亲人的行为或特征, ^1 C; f4 A: [* ^" t' {
˙变得容易紧张
( A0 @" L2 ~  \( i! c˙担心以后没人照顾他 4 ^% i1 a& v( Y7 U1 N5 g
˙出现跟以前很不一样的举动,例如特别乖、特别顽皮3 v, X4 W' O" B8 f6 \& |% ]
 9 o- t4 R/ r+ s! `0 d
; l& l8 u! K2 G3 X1 n+ z
  儿童灾后身心反应及协助方式) `3 t6 Q" c) H) u
1.重新经历类" l( }6 C. O/ T) r7 [# Q0 W9 ?
  孩子会以各种方式重回地震发生当时的处境,想要重新控制那个经验。这些方式,包括游戏、幻想、目睹、与梦境
3 r& g; s/ U6 K! z, }) l★状况一:孩子将积木堆高,再将它推倒,同时脸上显得茫然无助。
2 g/ E: a2 u; ?7 J
" y  \: K4 e2 J0 q6 M【协助方式】
, i7 }6 b/ w+ d& v˙陪着孩子玩,孩子会说出他自己的情绪:「好可怕,房子都倒了」。因为是孩子自己发动的游戏,而且有大人陪着,他这次的经验不会再像地震当时那样无助;如果孩子处在混乱的恐惧中,大人可以帮他指认出害怕的情绪,让他清楚原本混乱的情绪,同时觉得被接纳。
2 C/ V  r( G1 x* i% l1 Y˙地震刚发生后的避难所中,常看到孩子在玩有关地震的游戏,如果我们不让他们玩,便阻断了他们重新得回控制感的机会。现在,在组合屋里,我们见到孩子们彷佛回到以前的小区,许多玩伴,不停地游戏。除了「爱玩」以外,我们也可以看到那之中逐渐在新生活里找到熟悉感和控制感的轨迹。大人们自己重新适应的心理历程,若能和孩子分享讨论,必定可以为孩子的地震经验加入一些正向的意义。9 \, }4 p; }" {$ \% Y% p! j. x/ t. b
★状况二:孩子很喜欢看和地震有关,可怕的电视报导。
& ^& }: V  ^* u6 O( A
' q0 l, t# n( q* g0 F0 W【协助方式】: i: b9 |; L* U, m
˙这也是某种型式的重新经历,孩子以为这次的经验会比地震当时更安全。玩地震游戏常是好方法,但电视却常有反效果。
, Q) F8 ?* W$ Q˙大众传传播媒体的影像报导已经被证实对孩子会造成极大的压力。一般说来,影像所造成的压力要远大于声音和文字。所以我们建议,尽可能不要让孩子看这样的节目。但可以让孩子接触与地震相关的科学书籍,或与孩子讨论地震有关的知识。" l: j' i5 D5 i: c: W/ Q6 Z
★状况三:孩子每天都在入睡后一小时左右,突然在睡眠中出现哭泣、激动、害怕的表现,而且并没有完全醒来。叫醒他后却不记得刚才发生的事。; y+ m  B/ K7 a1 D. q. z( L
+ i9 L+ ~8 E/ \. R; ^
【协助方式】0 }- e1 E+ h" P+ E. B3 v
˙这是典型的夜惊症,孩子通常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旁边的人却被他吓到。. O4 O+ W- a$ l2 Y, C3 y% p
˙这是孩子在浅睡期与深睡期交界时发生的状况,建议父母此时可以轻声安抚孩子再度入睡,后半夜通常不会再发生。9 a$ S. @3 w4 N
˙这样的期况如果是在地震后才出现的话,通常只要孩子的焦虑得到处理,就可以改善。
' l/ E' F' `; b" X( W˙但如果情形很剧烈,或太常发生,或一段时间后仍然没有改善,就要尽快到儿童心智门诊求助。: K) V% ]8 s1 x6 B5 F& V: J
˙有更多的孩子半夜从梦中醒来,却不见得会吵醒大人。他们记得梦里的可怕情景,自己吓得要命,但不一定会说出来。6 G6 c; k: u& _. n
˙建议您如果发现孩子醒来,可以只是陪伴孩子入睡,同时给他安全的保证。在白天时,再尽可能藉由谈话或画图让孩子把梦境表现出来并与他讨论。# _4 b  _1 H: F$ c
★状况四:当别人不小心踫到他的桌子,就以为有余震而准备躲避。0 U1 m  g3 T* e: i: ]3 S1 j8 e; Z
【协助方式】
2 U/ S! z$ N* F2 R1 p$ U˙不要笑孩子,即使他已经连续这么怕了五个月,也不要笑他。反倒是可以和他讨论下次可以用什么方式更快更安全地避难或判断是否真有地震。但同时也要告诉他刚才真的是没有地震的事实。! e+ [1 }/ H- E' u& [
˙长期下来,孩子很可能会很沮丧,因此必须注意孩子在这过程中所累积的无助和无力感。, R$ i" n' Z. B+ ~( k. s
˙找专业人员协助处理躯体记忆及内在恐惧性幻想
1 X7 ^: i% J3 N3 V! _★状况五:孩子突然慌了起来。6 p. p1 s4 ]& g0 T- f
【协助方式】
/ W# _. ?# ]! r; [˙他可能是想起灾难的某个片段,不见得是事件,也可能是气氛、味道、光线的记忆。) [2 {( h, ]8 ~6 D. |, C
此时,我们可以抱着孩子,尽量使他温暖,给他熟悉心爱的玩具。轻声地与孩子说话,给他安全的感觉,并且告诉他,他是安全的。& x5 f- @7 k0 o* m! a
˙因为他的恐惧主要来自幻想世界,所以如果能与他讨论现在的人物、时间、地点等现实上存在的内容,也会有帮忙。; z. P1 j( h/ ~+ t& B, G  E
 % @( N! n$ M/ V# \1 u  K- @/ h
, R7 L2 H: |( C* X
【注意事项】
4 a4 F* a& Y# L9 ?3 `, D/ c- f- R  「重新经历」类的反应,如果持续太久。就等于孩子长期处在地震的压力下,常常会造成孩子在地震发生的几个月后,开始逐渐出现严重的创伤反应。因此必须特别注意。
1 s2 _7 i7 K/ X0 b  d# J; j9 X3 u+ F6 \7 |9 K2 _
9 i: ?" a6 t& g
2.退避麻木类 # A0 L5 t6 s- A8 e
  少数孩子会逃避所有和地震相关的事,这通常包括两部分:不愿意或不能回想,以
" Z- E- @1 ~5 }0 U, S" j及不愿意看到或经历。/ {) c9 l1 j5 D/ }' O( w
★状况一:明明怕地震,因此心情不好,生活作息改变,但就是不谈地震。
$ l" p8 \$ m) j6 r+ ~; F* @【协助方式】
% M$ m! j  P/ a% l+ a8 Q4 ]3 q( ~5 ~˙这时,硬逼孩子去讨论,通常没有用,并且容易造成儿童创伤。
, d$ I& ~- i7 t8 ]7 k2 B9 W  k$ g˙比较好的方式仍然是替孩子说出他的情绪状况(「你最近比较没有精神,好像都不想动哦」),以表达对他/她的关心。& U- b. T9 g0 c' E, J" q* k
˙不要急着改变他的情绪(不要说:「不要这样有气无力的,像什么话」),也不要急着要他承认这是地震造成的。! j  {* _( m( R! u  U
★状况二:孩子只要上到二楼,就非常害怕,直到下到一楼才能平静,因此不愿意回到原本居住的地方。
! |- e  Z3 U8 Z9 S5 t' j+ B【协助方式】
/ E( X2 ^- S8 f" ?$ I0 x% S˙这时,我们只能无条件接受孩子的情绪,必须起码让孩子知道他的情绪是正常的,任何人都会害怕;
- l* [7 K7 ]6 r# r/ f˙但同时也要对孩子的行为设限-可以害怕,但仍要去学校,仍得上二楼,这样孩子才有机会发现自己其实可以办得到。学习应对恐惧的方式。
/ h" l/ g& ^# a( Q5 a- t★状况三:孩子变得比以前文静乖巧,个性变了个样。) N# S/ f3 E7 k
【协助方式】
# k) M! N1 a$ s# W˙孩子可能仍然惊魂未定,因此减少活动来避免让自己焦虑不安的事发生。这是孩子试着用自己的方式控制焦虑,如果没有造成生活上的负面影响,则不需要急着让孩子恢复原来的样子。
1 v  B- u- s, z) G+ e˙但也有可能是因为孩子对地震有不正确的想法,有的孩子以为因为他不乖或做错什么事,才发生这么严重的事。也有可能孩子觉得自己不够勇敢,因此想要表现得勇敢一点。这个时候,建议您多与孩子讨论地震的知识,尽可能诚实地回答孩子关于地震的各种问题。6 f6 c! U" @3 f: k0 U
 ) y% A- P7 [5 F6 [% P" K/ b3 t9 q
. A1 D" u3 Y: a6 D& Z5 M# f
【注意事项】
- f( }" L* |1 }「退避麻木」类的反应常会受到忽略,而且这常表示,焦虑对孩子来说已经无法面对,而必须使用逃避的方式。因此,我们必须对这样的反应保持高度的觉察,非常小心地观察。
; `: J- T- _8 d2 k/ o
% \3 i) T, _, O/ N
( u$ t0 Z7 a% r" ^" x& @+ Q3.过度警觉类 ' g, E/ C; M- B1 P8 F2 |! Q% M
  这是孩子在灾后最常出现的反应类型,不只孩子如此,任何人在面对突然的巨变时,都会有高度的警觉。必须要等到环境可以完全令人放心后,才有可能消退。. ~# ^2 j- U# P, Y, b0 @
★状况一:地震后孩子常翻来覆去,躺在床上很久才能入睡,也常半夜醒来,或一早醒来,就再也睡不着了。
! W0 d. }5 `5 G【协助方式】
  l+ p4 W* Z, u3 `% J* d' N# s˙当孩子很焦虑的时候,便非常容易失眠。有的孩子不容易入睡,有的孩子则太容易被吵醒。当孩子很紧张的时候,他们通常会黏着父母,不让父母离开,而入睡则是他非得离开父母的时刻。
6 I7 i- O! I; g. w$ U˙因此,我们可以在入睡前,陪孩子念一段故事书,或做些孩子喜欢的静态活动,当成是一种入睡前必有的仪式。如此,可以让睡眠变成是一个比较放松的经验,孩子的睡眠常会改善。
" B/ _" _/ n6 n( H8 b7 h) B˙但是,如果孩子的失眠状况已经严重影响白天的作息,且持续超过数个礼拜。则应至儿童心理门诊求诊,极短期的药物治疗常常可以有极大的改善。- v9 s, I& R; i
★状况二:一个小学一年级的男生,地震后整天盯着天花板看,怕房子像那天夜里那样倒下来。他几乎不让爸爸离开他的视线,很容易受到小余震的惊吓。他每天都吵着要爸爸带他离开大楼里的家,到公园去,最多的时候一天要廿次。爸爸很担心孩子从此变成一个胆小的孩子。
. N9 l% s5 K* k) z【协助方式】
/ y' T0 Z4 U$ \0 F9 x$ s, k8 @˙孩子有过度或过久的警觉反应,表示他仍然觉得不够安全。我们不能急着叫孩子不要害怕,因为害怕是他现在最重要的武器,拿掉面临大敌的人手中的武器,只会造成更大的恐慌。
( I: ], c7 v! h9 q8 _1 S˙后来这位父亲很有耐心地,告诉孩子:「爸爸知道你在害怕,害怕是正常的」,: m1 J& v/ A6 }9 y
˙他陪孩子准备了各种安全的措施;
6 @# G$ ]4 D- i5 d$ U˙并且固定时间陪孩子去公园,让孩子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可以离开他害怕的大楼一阵子;
+ y4 V6 W) v) r; f( Z8 J˙每天晚上孩子入睡前他都陪孩子念故事书。4 q4 {& I, K; ^2 C5 \) u5 S
★状况三:孩子在地震后变得很不专心,持续力也变差了。
2 t  d- x1 b3 u' L9 }5 [3 _【协助方式】( k  Q4 w; i3 O* F; P" M+ K( u6 O
˙地震后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孩子在学校里不会出现上述在家里出现的那些反应。
7 e" W1 p0 i0 Z: m$ e' `0 u˙倒是许多老师不约而同地发现:班上的学生变得比以前好动、不专心。
) s* K5 L# w2 X% O˙这通常有几个原因:1 J5 |( O8 ?3 V' f$ Q4 ~' m
-灾后许多学校都受到严重损害,孩子上课的空间变得狭小拥挤,或是改在户外上课,使得令孩子分心的刺激物增加。# Y' ?& e8 ~7 v# U0 G
-学校重建时有很大的工程噪音。! ^# U. T& }' e8 {( h7 f
-上课时间变的不固定或与以前不同。
1 F- X) E/ V& N3 y2 k+ x -整个环境变动太大太频繁,有的孩子会幻想:「说不定明天以后就永远不必上课了」。
5 L# r. C) Y: g4 Q! X5 q5 G -活动空间减少,孩子精力无处发泄。3 R1 W7 B3 b1 n- N, s
˙固定作息、减少环境的变动、并且让环境单纯化是让孩子专心的第一步。
5 ^" J2 p/ C9 y  ?  Y" l3 X( O˙适当的提醒孩子,也可以在孩子开始要分心的时候,让孩子帮忙你做件小事,拿个东西,再回来写功课。  m6 v4 x3 C% _- l
˙尽量安排时间或机会让孩子可以有足够的运动量。- t8 r2 h: C, G, V: L
★状况四:一个原本活泼外向的低年级女生,在地震后变得很胆小,不敢让妈妈离开自己五公尺以上。一直到一个月之后,仍然不能让妈妈离开自己的视线之外。. d. a4 f- d7 ~- b! ~& f
【协助方式】
- b. ~3 ~' P) A# V˙年纪越小的孩子,越依赖妈妈。他们在平常就常需要主要照顾者的协助,灾后会变得更为明显。
- b/ ?' b. j0 a. p: }˙此时您可以尽可能地陪孩子,通常孩子在依赖的同时,也会有独立的需要。
4 l# L* b( a7 n* z! j˙您可以用其他各项的作法,等到焦虑逐渐降低之后,孩子自然会想自己玩。/ T: I  v1 P1 }4 I
˙您必须注意孩子是否己准备好,并且在那时适当的鼓励孩子自己独处。
9 W' Q  O" [2 p$ t˙您也可以使用渐进的方式,先让其他大人在某些时候代替您陪孩子,再渐渐让他在白天有短暂的独处时间,再慢慢增加独处的时间长度。
3 I6 `* p/ ?3 N% i" Z' i˙一开始不要太久,以免孩子过于挫折。, F# M* X8 a3 a+ C
˙夜晚常是最困难的时候,建议您在此阶段尽可能在入睡前陪着孩子。
; T. s6 O- h+ l, P: h/ g1 p: O˙您不会因此而宠坏孩子。3 k; D+ Y( s4 [9 t$ R, I
★状况五:一个原本功课很好的高年级女生,地震后每天都在打电动玩具,变得不想念书。妈妈一直问她:「妳怎么了」,她却什么也没表示,继续打电动。9 I4 B! V+ Z: x: I
【协助方式】' U6 P* U6 i1 E5 P3 c/ [
˙此时,不论是用指责或鼓励的方法要求孩子念书,通常不会有太大的效果。因为,孩子的困难并没有得到解决。8 ^( [. _* D8 }9 g
˙后来,我们发现这个孩子其实处在很大的焦虑中,她很怕地震当晚那种恐怖的情形再发生,因此无法安心。同时,她也觉得自己这样不够勇敢,因为有太多的情绪无法处理,才出现这些情况。我们建议妈妈直接问孩子孩子:
# ^' @# p: u1 W2 @/ P- p: B1 L5 a+ {8 G5 n
【注意事项】 & i, r. c* ?; P) s4 M4 S
「过度警觉」是一个最明显的症候,让我们了解孩子对地震的初期反应。常有很多人说,要倾听孩子,要去了解孩子。花时间陪孩子渡过这些情绪,常会有意外的收获,不少家长说,经过这一次,他好像比较知道可以怎么和孩子沟通了。; D" a4 C) e% p5 k; \2 b! x+ Q( f
 
) D2 K4 ]- z+ O( t# {3 C, Z4 g' a- ~  Q; c: {7 ]) E) o* n# w
4.其他反应类
$ r+ N0 ?7 k2 `% n
1 ~  h7 b  K- [# e  有些大人不会有的反应,会在孩子身上出 现最常见的是考试成绩退步、变得比较不乖或 消沈,在小小孩则常可以看到退化的情形(例 如:尿床,吸手指)。
0 z% P; o" L& i  K7 m3 N8 g★状况一 :孩子在地震后变得很容易发脾气,变得很不乖,常不守规矩。# k; E! j1 @& X: N3 @! e
& a% P. O0 l+ S5 r
【协助方式】 % f) I& W3 @3 d3 p$ I$ f
2 s3 Q" r7 u" N7 y9 A+ O
˙建议父母做到:「在情绪上支持孩子,但在行为上要清楚地设限。」比如,您可以对孩子说:「妈妈知道你心情不好,妈妈很心疼,但你还是必须把功课做完才能看电视。」
- ^9 {& W3 Y4 T6 F8 [9 A) q' `4 a; {- m) q5 c; K
˙清楚的规矩,只要不是完全没有弹性,对孩子的混乱心情将会是有帮忙的。
5 W' P4 D6 r' j4 t- F1 c★状况二:有位妈妈来求诊,因为她念国小三年级的的孩子变「幼稚了」,变得像是学龄前的样子。晚上开始偶尔尿床,常常哭闹,白天一直咬指甲。
. S( p8 [2 u* c( K; _2 o* A5 u4 M: B2 ]  Z( ^
【协助方式】 ! Y7 N9 R; }, ?+ K( V0 K5 @
2 P" i# M9 ^4 d3 C2 M
˙不要急着要求孩子变回成熟的样子,虽然这通常很快就会过去。
6 {3 K% {1 y& Q8 l+ O) Y
; h  q0 z, w. \5 m& _˙此外,也不要嘲笑孩子。这不表示我们只任由这种情形继续。您可以告诉孩子,这样的情形其实是很正常的,而且妈妈愿意和他一起想办法。同时回想当年孩子小时候,有这样的问题时,您是如何一步步教会他的。 2 i$ l3 H$ j4 V$ ?& _8 N5 o! h7 s. f
 * C7 K  p1 ]6 Z

+ `: d" j8 t8 V* y  忧郁反应: . x* w5 R( E  \. I6 |7 B
( L2 e4 P# c9 c6 e% l8 H, p
  有几个题目特别与孩子是否有忧郁倾向 有关,可做为了解孩子的参考
% G' q) @& h$ L7 K7 e问题一 :地震时我们家没发生什么事啊,怎么地震后他变了那么多? ' O1 {( e7 u0 I# C2 X) B; D! M
& l! [6 ~5 x5 w6 H4 {1 u% v
【回应】 地震把原来的秩序都打乱了,作息变得不固定,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事情,变得难以预料。让孩子变的不专心的,不见得是地震本身,环境的变化才是主因。
- `7 K2 A" Q4 \问题二 :地震后,我自己情绪也很不好,会不会是我影响了孩子?
! q0 K! K' W5 g9 i' C2 J! t* `  W4 y* n
【回应】 父母的情绪是影响孩子状况的主要因素之一。强烈的灾后反应并非因为地震本身,而是因为父母吵架,当父母亲自己的情绪得到抒解,孩子也就好多了。建议父母亲先照顾自己的情绪,孩子在此过程中,也将学会您处理自己情绪的方式,这才是最有效果也是最自然学习的身教方式。
- m, B" b( S7 w/ l7 F问题三 :有没有什么方法,处理孩子的各种状况都很有效果? & }/ J( K( y  |" w) U

- G1 a  L3 E$ b. h  k. {【回应】 有两个方法最能帮孩子重新得回控制感。 第一个是每天晚上孩子入睡前,陪孩子一段时间,让孩子决定是要你念故事给他听,还是他讲故事给你听。 第二个方法是,陪孩子布置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空间,带孩子去买他想要的东西回来布置,不过一定得事先设定上限(否则他选得太贵,不论买或不买,都有反效果)。
& j( z* M% x8 v9 g  ; I. p- M, g1 M! s4 }2 i8 \7 l
˙不要认为孩子年纪小很快就忘了,若是没有在这时候给予妥善的照顾和安慰可能会造成孩子长期的心理创伤,这时候父母就是最近的心理辅导员,适当的安慰和陪伴、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绝对有正面的助益。: V2 }) P- W" i& M: ?
˙若是情况不见好转,寻求专业心理治疗师的协助是必需的。5 \" J( v- T  t% G
   V% Z$ G7 L0 b2 t1 [/ [2 t% ?5 R
3 L2 d5 N3 a! y; Y4 Q& K- _
  儿童灾后最常见的心理障碍是惊恐、焦虑与抑郁。在治疗中有几点需要予以特别关注:/ D1 X4 Z# Y; i0 T

, P1 z3 T" ~5 F  反复性的“灾难重现”
2 o. |- C+ A6 k˙盲目的、反复的、不可自控的“灾难重现”易加深加重负面情境情绪体验。$ x: m/ c8 a7 Y/ w1 y
˙多数儿童对灾害性事件记忆特别清晰,超乎常人和成人,
1 D" p2 X% O7 G˙患者容易认为灾难是仅对自己的,容易引起不正确的认知改变。* Q: K: w1 r3 J8 I
˙在进行心理干预的时候,要对自然灾害进行科学的解释。' j5 l( U7 `5 I; b8 u
˙对于儿童来说,承受能力及其有限,要注意与成人心理危机干预相区别,不宜与他们探讨死亡等过于沉重的话题。
6 ?9 M, r; U: q- `2 N˙他们对人生的认识及其有限,不太可能发展出“平静地接受死亡”这样只有成人才会接受的豁达心理。; e% D. k2 Z, z& V4 A9 K2 ~1 T
˙通过倾听、鼓励说出、集体分享震时体验等集体治疗技术,对于认识灾难的实质是非常重要的。
9 S6 r8 |0 X! l3 R* p: z˙有引导的“灾难重现”属于系统脱敏,具有治疗意义。( F" ?4 S7 A) l1 T+ J3 D
˙那些还不能用言语来记录和回忆创伤事件的婴幼儿,要设法让他们在玩耍或绘画、涂鸦中将恐惧疏解出来,避免留给他们早期心理创伤和给他们成长造成心理障碍。; ~1 O9 R( W7 q
  既往创伤经历被诱发: H1 @1 N. |! H* A1 ]2 @1 V/ ^' Q
˙灾难发生后,惊恐带来的瞬时记忆容易被反复调出,同时容易引发联想,特别是创伤性记忆的“扎堆”效应。
) O% [/ ^# \5 O7 V2 ?1 T1 I˙这些反复出现的不愉快的记忆及儿童时期的其它既有的创伤性体验,经由灾难体验,可能得到加强,甚至可能导致人际不信任态度、乃至敌意。# H9 K' X! P- r" |
˙我们在对他们进行心理干预的时候,必须注意敏锐地观察与分析,力争做到把问题搞清楚,对症下药,标本兼治。0 `+ k* C. q, H  T# c. b
  抑郁绝望情绪大量堆积3 Z5 ]- e8 S6 z8 q+ B- L
˙受灾儿童会有普遍的孤独无助感,这是他们这个年龄从严未有过的体验,( ]& b& F& Q# _  k* j
˙他们一方面出现心理退缩甚至退行的行为,但另一方面却又出现不正常地成熟,甚至出现成年人、老年人才有的一些情绪表现。
2 p5 m+ W+ x8 e& ?" n˙这时候的儿童对于受冷落、被忽略、被怠慢、被歧视特别敏感,最需要的是有人陪伴和积极的社交与集体活动,& P: U: @% v2 `  s/ @& K' w: l
˙严重性创伤事件不能得到及时疏解的话,容易导致抑郁,这是很多心理专家注意到的问题。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 L! P/ b+ t: L" B; r  8 C  P) I' I4 [* |% j# l

2 I' t. ?- D, s, v4 P) m   创伤后压力疾患的「高危险人群」 ' r3 X) K2 x' Q% X" V# N
˙高危险人群就是在地震后特别容易出现严重灾后创伤的儿童。他们也比较容易因为强烈而持续的症状,影响到未来情绪、认知、以及人格结构的发展。' n9 _+ o, E) i* E
˙根据过去流行病学的研究显示,属于以下几种情形当中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学童,为高危险群:
5 F* f! H( C0 ]1 e1.灾难严重度高- Y9 J# O5 S: i8 e
˙自己亲历或亲眼看见父母、同学受伤、受困、或罹难、家中房屋倾倒。这是高危险因子中最重要的一个。 1 u9 r% O2 n! a6 ?% I. J0 w
˙因为这会造成整体的影响,不仅影响孩子,也影响父母。而受到影响的父母,他们的反应又会再度影响到孩子。
8 w9 P6 p9 s' r% b! @. X˙灾难越大,儿童家中人员和财产损失越严重,孩子发展出严重灾后创伤症状的可能性就越大。
' h! I3 S, D- J˙即使孩子原本乐观健康,在极大的灾难下仍很可能出现严重症状。$ X' Z4 K+ C, C- {8 M! }: E
2.灾难在很接近孩子的地方发生
/ r, {; g3 M1 E7 d9 l, s3 v" R. v' X˙同样是亲人受伤或死亡,亲眼目睹的孩子更容易出现严重症状。
; d/ Q+ T  Y  V˙有些孩子家里所有人皆安全,但曾在整个过程中,看到他人死伤的惨状(如尸体)。
8 H6 K  Q6 U) b- ]# `9 |˙这也会造成很大的压力,这样的目睹比在电视上看到或从同学口中听到的,造成的压力要大得多。   t9 k; v6 @+ E% D
3.与父母分离
. @/ P' u- O9 w: m˙父母在灾后罹难或曾住院
' ]+ {9 s2 I) T# Y( q' @% }˙父母以及主要照顾者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失去他们,孩子的世界近于解体,将更难自混乱中恢复平衡。   h  C9 G! Z1 }- a
˙失亲的孩子比其他孩子要面临更大的压力。 $ V  K' r4 ~1 i% k9 `1 j4 v# s  Z
4.父母本身有严重的创伤后症状
% U3 E; w  M, p0 N5 F- ]2 u˙稳定的父母,可以给孩子足够的支持,改正孩子对灾难的错误归因。
& d) \. b/ D6 H. s. ?2 D  `6 Q˙若父母本身受严重创伤后症状所影响,将较难协助 孩子,甚至可能影响孩子。% d3 X9 l0 h3 \. Z7 R+ D
5.灾后出现严重的家庭内冲突
8 |9 y. K4 i8 ~" Z& w- Y5 e" K˙地震灾难使得家屋受损,医院倒塌,通讯中断,经济与交通几乎崩溃。这对家中的成人来说是极大的压力,家中平时的互动问题极可能在此时浮现,许多家庭在此时爆发严重的冲突。
( u- ]9 h( C. K0 Y' e˙孩子或许不见得因为地震直接的灾害而有多大的创伤,却可能因为大人互动与价值观的改变而受到伤害。 ( V. P0 B* j, w
6.孩子原本就有其他疾患
' d9 n4 |  |1 W5 q$ }˙例如一个原本就有情绪障碍、注意力缺损或行为问题的孩子,在创伤后有可能原本的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l: B: o5 ~! U" y. j% K7.女生比较容易发生严重的PTSD
7 q, C. M* m$ `( c2 M˙是过去大多数研究的结果,但原因不明。
: f" W7 g3 l4 r8 \7 `/ K( @˙并不能因此就说所有的男生都一定没有问题,许多男孩子为了在同学面前表现勇敢,反而会使得灾后创伤症状被掩盖而成为晚发型的创伤疾患。
: q% @5 a$ ]' d9 h" `  
3 E8 I. u3 n1 O5 P
7 ~7 _( P% M7 z+ k- f$ y8 [7 q7 X  为什么非要找出「高危险人群」的孩子不可?
5 M5 x" a8 Z1 f7 k1.许多孩子症状严重,却不易被察觉
/ U# P, i9 N3 `! i- G4 [ ˙有些安静、顺从的孩子,即使他们晚上不断重复惊醒,对地震充满不正确的归因,他们仍然不会在他人面前主动表现焦虑或悲伤,他们甚至在团体活动中仍然可以相当程度的参与。
$ L/ P( C1 Q! X2.许多孩子的严重症状,在灾后一个月甚至好几个月之后才逐渐出现,这些个案绝大多数会受到忽略,因为大部分的人都会觉得这些孩子的症状和创伤无关。
8 J$ H/ I- y! ^1 L+ o4 G* _& f# T3.许多孩子在地震前就己经存在类似症状,容易受到忽略
1 K. v/ u" z* V- I" | ˙这类孩子未来发展出长期灾后创伤症状的机会比较大,应受到特别注意。
- X% k% L* @8 V- J然而,因为他们在地震前就已经存在许多行为问题,所以照顾者常会将他们的问题视为原本即存在而与地震无关,结果反而受到忽略。
9 J4 N; f) C1 h" H# ]4.如果孩子有严重的症状而未接受治疗,常会造成深远的负面影响1 {5 D) m7 Z! H% p* L+ m3 [
˙许多长期的追踪研究显示,在灾难发生的数年之后,创伤后压力疾患(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以下简称PTSD)的盛行率仍然居高不下。0 v6 n: {2 y1 |* K# B9 K* L, v
可见此疾病易形成长期的影响。/ n8 P3 V/ R% O$ Q# k/ e8 e
5.医疗资源有限,必须用在最可能出现症状的孩子身上
# {$ x4 W' {; ~( }& ?7 m ˙灾难发生后,医疗系统除了在医院或医疗站的门诊当中治疗求诊个案外,也希望能够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目的。0 u% n3 `. V- e% Q  }7 P
˙然而此次地震受灾面积之大,受影响人数之多,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访视。因此,针对最可能需要的儿童进行评估,即为最可行的方式。. C7 D. j7 a! u; g. ~8 M
˙但危险大的一群不见得人人都会罹患灾后创伤疾患,危险小的一群也不见得就一定不会罹患。7 K8 _- C& B" ^) ?5 T- S' V
˙所以必须经过诊断评估以确定孩子是否真的存在严重的症状。如果有严重症状,再判断孩子应该接受何种治疗。然后,再予以转介。
( S- {0 a& f% R* ~- P ˙如果家长或老师已经发现孩子有严重的症状,即使这个孩子不属于我们介定的危险群中,也应该接受治
" l& E! W- C, W7 J& Y4 Z/ c0 U- ?6 Z            
) v7 G. l# o/ `" l0 k4 r" d$ u% m$ f
9 T% c0 {4 d; ?2 U: d3 g               评估
$ e6 z! b6 P$ {. L2 N*根据过去国内外流行病学研究资料筛选出高危险群的孩子的特点,我们根据这个订定了简易的家长和教师问卷。
* g6 U! w' q$ h* |& O8 i# a( x*目前已经出现症状而由家长及教师转介的个案。
, N( b4 p$ D; r! ?: ?*针对这群学童,进行个别诊断会谈,评估是否应接受治疗。
6 I% o3 x( v8 a$ x! g7 z: o*与孩子及其主要照顾者会谈(必要时进行家访),以了解以下数项:' p, x3 r$ `3 e2 S
*创伤事件的内容 ' s6 ~  V! s/ X& P" t4 t! N
*过去、现在、或最近发生在孩子生活中的压力 9 d$ r: ]+ @( S7 h3 P2 ~+ t6 B: b
*孩子的创伤后压力症状
( D7 S7 M$ h/ ?  n# ?7 w; _*其他常与创伤后压力症状共存的症状(如忧郁、过动、以及品行行为问题) ; ?$ J) ?' O& p( K
*父母对创伤事件的情绪反应
# E8 o3 o) z* a2 F7 W3 X*孩子过去的精神疾病史、身体病史、发展史、一般压力的反应
' K9 ]8 g6 B9 w5 g  _$ Q: C% z3 ]*创伤发生前孩子的能力
5 l# p$ Y( [& ^! a, S% s# `; x8 N% U) @*家族成员的精神疾病史 $ Z; q" Y% @4 F% p; P
*为个案进行精神状态检查 7 l8 L5 l4 s1 l
*鼓励孩子去描述他或她关于创伤事件的记忆
9 @+ N$ q4 V! q/ N' X+ b*了解孩子关于创伤的归因和看法。 + x/ F* s5 p/ p7 Y& N2 F- Z' ?
*鉴别诊断:确定个案有无合并其他疾患,如忧郁症、过动症等。( c9 K8 s5 j" c- ~
*确定PTSD之亚型类别6 q7 g! |0 {. x& B% J4 {) r( D/ \, o5 F
*急性亚型(严重症状持续1~ 3个月)
9 Y# f5 [$ W! W0 v4 G: S*慢性亚型(严重症状持续3个月以上)
) v9 Z8 |$ h+ d$ I# y*晚发亚型(严重症状在事件6个月之后才出现)
5 A' o6 J* n* F  o*安排治疗或转介(此部分应有家长参与)
: F5 s2 H& f5 C" l 
% T/ v$ b2 k  V( f) Z$ n! T" B6 M0 L( s5 V4 d* M5 |
             心理卫生教育# D/ U$ e5 G+ ~' D+ }% b/ I
*对孩子本身以及孩子的父母或主要照顾者做卫教(《灾难与重建:心理卫生实务手册》)。
$ ^: N6 s$ v6 S2 L/ T% V+ m*内容包括儿童PTSD的症状、临床病程、各种治疗模式、以及预后。
" p' ^( }+ f8 l9 P. V * {1 }6 b- @; v9 j5 L# z- ?. s

9 x1 s+ p0 v# ?4 _. G+ B3 w              个别治疗
; Z% m1 r$ ?9 b; F$ _*探索及开放式的讨论创伤经验;放松;减敏感/暴露技巧。
8 F: |' V+ a+ ^  G* k*检视并导正个案及父母在创伤归因上的认知扭曲。
% }( }9 i6 y- ^*对不恰当的创伤重演行为做行为处理。同时训练父母处理孩子不恰当的行为。( L3 Z. H1 a: m
游戏治疗2 t) f6 ]: r, l" {9 U% x6 K$ A
*玩具(积木、布娃娃等)、绘画、讲故事、心理剧' j' ]" \' Z5 ^1 @
*基本原理:在治疗师的陪伴下走出重复性创伤的体验。
: d2 f0 {) `; v8 u3 }4 @. k2 N*基本步骤:4 ?+ w$ M1 z3 Q& H
借助玩具、绘画等作为象征物,利用投射、置换、象征化等方式,来重演曾经发生在他们身上灾难,重复创伤性事件。9 C7 C& y) }6 {, o/ D$ g
治疗师开始参入孩子的游戏,治疗师的任务就是让孩子从无助、悲观、受迫害的心态中释放自己,帮他们把感受和想法转变成为语言表达出来。6 |# e3 |8 E7 O+ G% R
获得对地震。死亡事件的重新认识,重获安全感、控制感。8 {+ }9 w3 b* s+ }; x* T
1 y3 X4 ]. B4 c5 A8 r! _+ R
              团体治疗
  P+ i3 D9 m1 k% y6 W1 s. R8 A*团体治疗过去被视为最有效的灾后创伤治疗方式,对于鼓励公开讨论创伤事件以及对事件做恰当的归因有相当大的帮助。9 \' v6 \& Q, E8 v
*不过部分无法在团体中顺利分享情绪的孩子则较适合个别治疗。
# |) e! O' F( h( s4 _0 _/ o + S. L4 Z. W. Q% p/ {& a

" }( u" C4 j: ^1 a' K) x9 Z. u              药物治疗
! b- X# N: v5 E*抗忧郁剂(SSRIs, TCAs)对同时出现重郁疾患或恐慌疾患之症状的孩子可能有帮助。. c+ O6 C6 c) {' t8 z$ F* x9 p! G" r
*Psychotimulants或α-adrenergic agonists(如:clonidine)对出现ADHD症状的孩子可能有帮助。+ T+ `7 ]8 |1 ~6 T% k
*抗焦虑剂(benzodiazepine, propranolol)一般来说并未被用来治疗PTSD的孩子。但部分症状严重的孩子可能会暂时需要。
4 m- D# [, |, o*下面推荐台湾“9·21”大地震后班级团体辅导活动设计,可供灾区心理志愿者参考:
5 g; k# U' M) W7 b*臺北市萬芳國小“9·21”大地震後班級團體輔導活動設計: ?( v. h5 \( g  d3 u6 M
*活動名稱:遠離地震恐懼+ P) b+ u( G8 y- x- p
*實施時間:八十分鐘3 s. e% a8 [0 N* K2 P
9 s1 J7 i7 x$ h. P  N% @
               活動目標1 v4 q) d. ?" `2 J" w: `4 v
*1、協助兒童瞭解震災帶來的情緒影響。
$ X) d6 z# Z, j2 ~& _*2、協助兒童表達震災帶來的情緒與壓力。
) J4 C1 J6 W4 Y' a$ Q1 @*3、協助兒童疏解震災帶來的情緒與壓力。* _5 _) O" }4 ~0 V: U
*4、奠定兒童表達情緒疏解壓力的正確方法。# ^2 L% z5 i4 w" L  c. F  k. X6 P, R
' {. e/ E. [) z* @0 s2 l( _- T5 E& p
               活動要点
+ E) n3 ^. J2 S*1、全班圍成一個大圓圈,讓彼此均能看到別人的表情。+ g/ c/ z# \2 o' x! d7 p+ t
*2、以時事報導引起動機,以腦力激盪法引導學生說出921地震當時的感受或表現的行為。  A% `7 j6 Y, b4 [
6 q7 b: m) b. E9 f0 A7 Z9 c5 Z
              小组辅导程序
# a, }* o/ V' H, ~! x# f% I$ C
- ^3 W3 D6 g3 I% g*1、主持人介绍和设置:0 `# j& F( O3 k6 r- D
 a.自我介绍) i  E9 I* f$ |$ M
 b.目的:我们要干什么
; t, t4 a( N: q2 x. Y! ?$ t. w c.保密原则
: Q4 H1 U" `5 }* B/ T4 ] d.小组活动的基本规则; k# b* R# d& I8 L. C% Z6 ~
(时间:1-1.5h,自由发言、谈话等)
" p6 C- Y9 b7 ]: t$ V- s*2、参加人员自我介绍0 \8 p5 m8 w5 q$ g
 a.相邻的两个人互相介绍自己的情况并介绍自己平时经常带在身边的一件东西(5分钟)0 z2 c# @. b$ o; |; e3 e/ X
 b.每个人依次发言介绍刚才的伙伴" i9 T$ s0 e3 @) G+ g& c
*3、开始陈述事件
8 T" q" `0 K5 J9 F- c a.每个组员按年龄大到小解释事件(每个人5-10分钟)  Z7 V' q, B% I& s2 W* [" s
 b.越详细越好
. N  G/ I% h7 o3 `5 j. n c.目光的接触、无条件积极关注和热情接纳等技术调动大家倾听促使发言者识别和表达情感
/ ^2 f" x* t3 i*4、表达所经历的感受、体验
8 r: U; y# Q% M3 R5 }( z- n4 S: U a.看到* T5 T5 d0 @: V  F9 t4 J
 b.听到
( w3 q. _+ N' F- V c.闻到
$ P2 g2 g4 o1 {  q d.感觉到了什么(害怕、悲痛、伤心)
0 B' C0 k$ x$ C& A$ u1 N- {6 @ e.你认为发生了什么/ g1 y0 ]- s6 G$ m2 U9 ]
 f.你的看法和解释实施是什么7 S8 C. d# W, m+ s/ K# Y  a. N' @+ W
 g.这些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 |: [( R5 Y. K6 R, M*5、表达情绪反应6 l9 E$ }! G# w# b4 b/ S
 a,对事件、对自己、对同伴4 C" Z1 B" M3 a# a' Z4 n( P
 b.你的感受和情感是什么
+ v7 Y6 \; ?) ^1 Q5 x$ {* J c.充分表达愤怒5 J, S3 f$ B/ x6 ~. a
 d.愤怒的原因是什么! t* a/ Y. |1 [# |
*6,主持人帮助复习生理和心理反应,并结合大家的反应正常化个体反应,9 J5 L- \' V  a
*7,提示当事人当看到与死者有关的事情的时候(地点、纪念日、东西等)会引起自己的不舒服是正常的/ e. O+ I: t' G" u+ |, Y: {
*8,讨论生命失去的意义
* R9 j% s& ~9 x& v*9,建议每个人对死者说一些纪念的话6 Z# P# b1 @2 b' P2 t# Y2 D; n
*10,鼓励当事人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死者的纪念! V* N/ ]3 h- ^# T. V( C
*11,鼓励当事人参加追悼会等纪念活动
! n8 ~- ^& B' U9 t) ~% d- Q, h*12,教育( ?9 j8 D& h. X" B
 a.如何应对以后会出现的痛苦. H' P- P0 j. e, y( U% f, a
 b.如何能得到帮助(热线电话)+ v0 U/ O6 \( X/ j) o8 z4 R( y+ C* D
*13、结束
' O1 E9 j& q' w; Q, d4 D a,总结.3 D9 v" e4 C" T( ^. g
 b.给出建议9 ], @9 G5 Z* x* ?  Q3 z
 c.告别再见
7 e+ h( K$ d% Q2 y
/ |  }7 F; J. i; U        当你与灾区孩子们在一起时,不要做:
  n+ \, s8 f) U5 K" k*1、不要欺骗(如孩子父母已经双亡,还是骗他);
7 B3 t3 L+ C# h/ L6 n5 \: ^*2、不要承诺他做不到的事(我一定帮你找到你的父母);- {% P) Z3 _# a" N, R
*3、不要强迫他回忆或说话(不要说“没有关系,你说啊”);
4 v  _0 Y; h+ F& x- D. e) h+ [*4、不要粗暴地“干预”他的情绪,如“不要哭了”、“要勇敢”、“哭吧!”等等,他有自己发出情绪的方式;
, [3 |$ ?0 U- z# r: K  V*5、不要表现出他很可怜,需要被同情的样子;
6 ^  K' E" p- \+ E+ s- k*6、不要试图取代他的父母,7 `% e, F5 K( `! @
不说“没关系,我们都爱你”,: h+ Z/ j8 d0 Z' k8 z
会让孩子觉得自己背叛了自己父母;
" H/ l  W2 X7 w3 C*7、不要过度的给予,有可能造成依赖、迁怒或感觉被施舍,会把愤怒发泄到别人身上;
0 T. Z' `+ |7 h1 p: E*8、不要以为自己是救世主,不要以为只有自己能帮助他,让他先找到康复的方法,启动每个人自我疗伤的能力;
4 K- r( i6 D5 i( u- m*9、不要造成他们的内疚(幸存者综合征——为什么我的同学都死了)、不要说“你已经很幸运啦!”“你已经比别人好多了!”. r; y! }4 P. t! m
*10、不要对他所经历过事情充满好奇,即使我们很爱这个孩子,我们还会控制不住自己的好奇,这是二度伤害;: D) ^0 y1 t. s. v. w3 e

% i$ Q2 v' C/ a4 W/ D0 D# f+ ]# p             要做什么3 t6 F6 [8 [8 o& c3 K$ |
*1、如果需要和可能的话,大量躯体接触:对孩子,此阶段,在这种情境下(仅限休克、急性反应期——在重大事件中,在几秒钟后或几小时内数月内),毫不犹豫地躯体接触。但如果孩子有拒绝,不要勉强。
: b. s% r/ B! H, Z% @2 y*2、先用日常生活的招呼语言,建立信任的关系,开启谈论的可能性;简单、通俗的、甚至可以重复的非常正常的方式,“你冷不冷啊,你中午吃什么了”;
; j3 Q. b4 |" e- f* L*3、礼物:巧克力,画笔和纸;补充营养的;建立信任过,才能给出关怀。
: f8 _9 X# f2 t: u- S1 t4 x7 D*4、如果有时间,也允许的,给孩子表达的方式:特殊渠道的沟通,绘画、以讲童话故事的方式
5 W% }1 W+ Y! L: D2 [, _: b*5、告别时要说如果你以后需要我的帮助,还是可以来找我,难过的时候我都在。可以提供一个统一的电话或者地址。(来来往往的探看者,造成了孩子不停地被抛弃、分离的创伤)5 `5 U7 D( w, `- f9 L2 ]5 ?

2 u) }9 f1 t8 }2 d7 q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会员|至尊|接种|公卫人 ( 沪ICP备06060850号-3 )

GMT+8, 2024-5-18 21:31 , Processed in 0.057685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