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620|回复: 0

[分享] 有关媒介昆虫几个问题的探讨

[复制链接]
spacewalker 发表于 2007-12-28 14:3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册后推荐绑定QQ,之后方才可以使用下方的“用QQ帐号登录”。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有关媒介昆虫几个问题的探讨; b2 Y& c; O' v: A+ c1 }1 h% D

1 Y2 N( I: F( U. q吴光华,姜志宽$ e/ h0 ^- S, W% X& s+ x  [9 S
(南京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南京 210002) , b( ~/ r! i& w, T2 s2 J

! O* J/ q4 p; X. z, Z! V世界上昆虫种类繁多,但能成为疾病传播媒介者仅其中少数。例如,我国已记载的蚊类有360余种,其中传播疟疾的重要蚊种仅4种,传播登革热的媒介蚊种仅2种[1];我国已记载的恙螨有430余种,其中传播恙虫病的重要媒介恙螨仅2种[2]。一种昆虫能成为疾病的传播媒介应具备一系列的条件,但有时见到报告从某种昆虫分离到某病的病原体,即认为是媒介。这种提法是片面的、不确切的。只有根据全面资料,查清主要媒介,才能稳准狠、多快好省地控制这种媒介昆虫的密度和所传疾病的流行,有效地保障广大人民的健康。8 u  K9 f8 B+ ]: F
1 昆虫确定为媒介应具备的条件[3~7]8 E6 N  k. K9 {* F5 ?
一种昆虫能成为疾病的传播媒介,通常应具备以下6个条件:3 v/ @4 D- f8 p' B* f
(1)必须是当地的优势种,至少有相当高的种群密度;
; a9 K! O" e% b% y- B5 }' e# B(2)必须与人的关系密切,如是血液传染病的媒介,则必须是吸人血的;
5 H8 e% d$ P/ H(3)这种媒介昆虫的地理分布和季节消长应与所传虫媒病的流行地区和流行季节相一致;& p0 w6 O: i: o" f9 Z, M1 z
(4)在这种媒介昆虫的体内能分离出自然感染的病原体,而且已发育到感染期,能实现传播;
! ^' P" _& X! K(5)在实验室中能使它人工感染并完成其传播环节;$ ]! M% s! q0 a. `( ]) t
(6)在采取防治措施后,媒介昆虫密度下降,发病随之下降或完全控制。( g9 H8 ^+ A8 a9 G( |* D( `- P7 V2 d8 K
凡符合上述6个条件的,称为“有效媒介”。这里最重要的是有效媒介的种群密度,只有当媒介达到一定密度时,才能在人群中传病;反之,低于一定的数量,疾病就难以传播。因此一般都采用病媒昆虫种群密度调查,作为判断一种虫媒病流行和考核预防效果的指标。( M2 f& P/ y  S  s
2 媒介昆虫所致虫媒病的主要特点[3,5~7]
5 V& C9 p# b- `3 R+ j2.1 明显的地区性 0 t  p4 ^0 o: n/ K& G$ v6 p
虫媒病的病原体只在特定的媒介昆虫体内发育繁殖,而特定的媒介昆虫受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只存在于具有一定自然条件的地区,因而具有明显的地区性。例如,疟疾在我国的流行自北向南流行强度逐渐加重,这与媒介按蚊的种类、密度、吸血习性和自然感染程度等密切相关。森林脑炎、莱姆病的媒介全沟硬蜱(Ixodes persulcatus)主要分布于北方某些林区,与这两种病的地理分布相一致。9 O4 G; e% A. m( c! o, E: L! _! j7 M
2.2 明显的季节性
; _* v9 R3 ~$ J$ y虫媒病的传播媒介大多为吸血昆虫,这些昆虫的活动、繁殖与机体状态均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因而人的受染、发病均有明显的、有时是严格的季节性。例如,我国南方恙虫病的传播媒介地里纤恙螨(Leptotrombidium deliense)主要在夏季出现,因而在南方该病的发病和流行也以夏季为主[2];而江苏、山东恙虫病的传播媒介小盾纤恙螨(L.scutellare)出现于秋冬季,因而这两省该病即流行于秋冬季[2,8]。
" Q3 E- {$ o; Z9 ?* M7 ?" a1 {# _  o2.3 明显的职业性
( }7 B+ t. p, ^$ u% ^2 p2 j 许多虫媒病的媒介昆虫主要存在于居住区外的野外地里,其中不少疫源地存在于边远的、甚至人迹罕到的原始森林、草原、沼泽与荒漠中,不同职业人群接触疫源地的机会很不相同,因此发病有明显的职业性。例如,森林脑炎、莱姆病主要发生于林业工人,恙虫病主要发生于与野外草地密切接触的农民、战士、伐木工、筑路工及地质勘探人员中。
3 R" @" b9 F1 P, i3 q2.4 明显的生物属性7 f) }7 ~+ v! N/ |7 L2 o; j
  除以上明显的地区性、季节性和职业性外,媒介昆虫尚有明显的生物属性,即有些病的媒介仅限于某些属(Genus)的昆虫中。如疟疾的媒介仅限于按蚊属(Anopheles),在我国主要为:中华按蚊(An.sinensis)、嗜人按蚊(An.anthropophagus)、微小按蚊(An.minimus)、大劣按蚊(An.dirus)[1];登革热的媒介仅限于伊蚊属(Aedes),在我国为:埃及伊蚊(Ae.aegypti)、白纹伊蚊(Ae.albopictus)[9];恙虫病的媒介仅限于纤恙螨属(Leptotrombidium),在我国主要为:地里纤恙螨,小盾纤恙螨等[2]。4 B& h3 O8 ]# M9 j- D# c- B: X& y
昆虫中恙螨的生活习性较特殊,在其一生卵、幼虫、若虫和成虫4个时期中,仅幼虫叮刺宿主动物且只饱食一次,母代幼虫通过叮刺所感染的病原体只能经卵传递给子代幼虫再通过叮刺传播。因此,确定媒介恙螨必须证明它能经卵传递病原体。确定一种恙螨为媒介,应具备以下4项基本条件[2]:①流行病学证据:该种螨应为当地鼠体的优势螨种,其季节消长、分布场所与发病相关;②有病原体的自然感染;③具有叮刺和传病能力;④能经卵传递病原体。: {+ Q! U6 @: E* P
3 确定为媒介昆虫的实例
# E+ D% G* U6 M/ N5 [遵照确定为媒介昆虫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下面列举5种昆虫、8种疾病的10个实例予以说明。/ ], A, F1 v: q/ o: p) v* G5 j
3.1 中华按蚊为我国广大平原水网地区疟疾的传播媒介[1,10~13]  G+ t' Y" g6 G7 B
依据是:①中华按蚊在我国分布广,是平原水网种植水稻地区的优势蚊种。②成蚊栖息于畜舍和人房,兼吸畜血和人血。人血指数是蚊虫嗜血习性的指征。根据胃血沉淀反应试验可求得人血指数。100%吸人血的蚊虫,其人血指数即为1。1952~1955年在南京检测中华按蚊2 616只,人血指数为0.261[10]。③1957年湖南省桂阳县中华按蚊密度高峰在5、6月及7月上旬,间日疟病例于6、7月达最高峰;4~12月解剖人房中华按蚊2 544只,唾腺有子孢子感染者3只[11]。④中华按蚊人工感染间日疟原虫的胃感染率为59.81%、腺感染率为12.77%[12]。⑤1982年7~9月安徽舒城县社祠大队以中华按蚊占优势(89.2%),子孢子感染率为0.11%,人工感染疟原虫,卵囊感染率和子孢子感染率分别为11.3%和3.0%[13]。
6 c8 v$ e% W( `" ^$ {8 x& b' o& {6 n. t3.2 微小按蚊为我国南方山地和丘陵地区疟疾的主要媒介[10,14~15]) ?- l% I0 k9 ]) @; s
据在海南的调查资料:①微小按蚊为山地和丘陵地区的优势蚊种。②嗜吸人血,1954~1955年检测1 429只,人血指数为0.948,喜家栖。③随着微小按蚊4~5月密度高峰的到来,出现5~6月疟疾发病率高峰。④解剖微小按蚊33 078只,平均自然感染率兴隆为4.63%,南丰为2.39%,白沙为3.52%。全年各月均查见有唾腺感染,证明该岛疟疾传播终年无间歇期[14]。⑤以4例恶性疟患者血感染4批微小按蚊,均感染成功,感染最高的一批,胃感染率为69.44%、腺感染率为47.62%[12]。⑥微小按蚊喜家栖且对杀虫剂敏感,自1959年全岛用二二三和六六六滞留喷洒,微小按蚊基本消灭后,疟疾发病率大幅度下降[15]。
; D. ?1 g6 x4 s1 ~! M3.3 中华按蚊为马来丝虫病、淡色库蚊为班氏丝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1,16]9 T9 y$ N2 w2 S2 @. E
据1953~1954年在浙江舟山定海岛的调查资料:①中华按蚊是种植水稻地区的优势蚊种。成蚊栖息于畜舍和人房,兼吸畜和人血。在丝虫病传播季节(5~10月),丝虫自然感染率为13.0%,传染期幼虫感染率为0.7%。自然感染率4月下旬或5月开始上升,6~8月最高,9、10月下降。传染期幼虫开始出现于5月下旬或6月,7、8月最高,9、10月逐渐减少,11月以后消失。其传播季节为5~10月,以6~8月传播性最强。②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是栖息人房的优势蚊种,吸食人血。在传播季节,丝虫自然感染率为4.7%,传染期幼虫感染率为0.38%。③1953年3~10月在定海岛中部一个45km2面积内进行了“防蚊灭蚊实验区”的试点,经过8个月的防蚊灭蚊综合措施,实验区成蚊密度一直控制在很低水平,中华按蚊密度仅为对照区的1/20,淡色库蚊为1/6,蚊幼孳生地的阳性率亦明显减少。1954年复查,当地居民微丝蚴感染率由1953年的11.19%下降至1.96%。
0 V8 H6 e+ |- x* F" y2 m3.4 埃及伊蚊为海南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1,9,17]
' b3 v* O$ P0 }2 C* H8 `# w. x- {依据是:①本种蚊占海南伊蚊的60%~70%,其地理分布与登革热一致。②它嗜吸人血,主要在白昼活动,喜栖息于人房内,有间断吸血习性,吸血时如受干扰而飞离宿主,会重新寻找对象吸血,从而增加了传播机会。1980年9月海南一个8口之家,其中1人感染登革热回家,一星期内,这家有6人感染了登革热。③本种蚊的季节消长与登革热流行曲线相关。在海南,4~10月是蚊的活动盛期,6、7、8月为高峰;5月开始发病,7~9月为高峰,11月终止。④本种蚊适合登革病毒的生长繁殖,感染率达40.5%(13.5%~50.0%)。1979~1980年从病人和本种蚊分离的毒株都属登革3型和2型。⑤感染登革病毒的本种蚊,对乳鼠传播阳性率为76.9%~83.3%。蚊感染病毒后可带毒30天,并有多次传播病毒的能力[17]。⑥从卵和幼虫也能分离到登革病毒,证实存在经卵传递。⑦采取以控制孳生地为主的灭蚊防蚊措施后,发病迅速得到控制。
( l7 B8 u2 R3 s; m) ]' u3.5 白纹伊蚊为福建登革热的传播媒介[1,9,18]
, N$ \0 Y! @; U依据是:①本种蚊是福州市伊蚊的优势种,历年来调查未发现埃及伊蚊。②1999年福州登革热流行中调查蚊孳生容器1 712份,白纹伊蚊阳性1 601份,阳性率为94.1%;调查894户2 877个容器,白纹伊蚊的房屋指数为56.59,容器指数为54.50,布雷图指数为175.5;蚊叮刺指数平均为42.3只/人工小时,最高达75只/人工小时。③从疫区捕获的白纹伊蚊24只作成脑印片应用免疫荧光检查,发现4只登革病毒抗原呈阳性,并从蚊中分离出1株登革2型病毒。④经采用以消除蚊虫孳生地及灭蚊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白纹伊蚊房屋指数降为2,容器指数降为11.5,布雷图指数降为4,下降率分别为95.8%、78.9%和97.8%;叮刺指数从平均42.3只/人工小时降至0;10月中旬后再无新病例发生。此外,在广州,用登革病毒经口感染白纹伊蚊,蚊的感染率为32.1%~32.8%,能通过叮刺将登革病毒传给乳鼠,能经卵传递登革病毒2代以上,说明白纹伊蚊对登革病毒能起较大的媒介效能[19]。
5 |$ M" H& {: J. L/ @& g! R3.6 三带喙库蚊为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媒介[1,20]% w  {7 `# i7 E6 W
依据是:①三带喙库蚊(Cx.tritaeniorhynchus)分布与乙脑疫区范围呈一致关系。②它的季节消长与乙脑流行曲线相符,蚊虫高峰在7、8月,乙脑发病高峰在8、9月。③它偏吸家畜血兼吸人血,在家畜中尤偏好牛、马、猪血,而猪是已知的扩散宿主。在南京从户外捕到的本种蚊中,有23%吸人血。④我国不少地区,如北京、辽宁、内蒙古、陕西、上海、云南、海南等省、市、区都曾从自然界捕获的本种蚊分离到乙脑病毒,如1977年沈阳的分离率为46.15%(6/13批)。1981年7~9月在北京马棚和猪圈内采获8 400只本种蚊,从中分离到30株乙脑病毒。猪感染乙脑病毒后能产生滴度较高且持续时间较长的毒血症(103.5MLD50),足使吸血的本种蚊获得感染。⑤本种蚊对乙脑病毒的感染阈值很低,102.0~2.5MID50可使50%受到感染,且排毒量较高。⑥乙脑病毒可在本种蚊经卵传递到下一代。
* H  P" |8 `" W# I3.7 中华白蛉为黑热病的传播媒介[4,20-22]3 M/ U) Y. L0 P, ^' |$ |
依据是:①中华白蛉地理分布与黑热病分布相一致,且为流行区内的优势蛉种。②具有家栖习性,可叮人吸血。③在黑热病人家中或病犬窝内,发现有自然感染细滴型鞭毛体的中华白蛉。④中华白蛉在吸取感染黑热病的人、病犬、仓鼠的血液后,原虫在其消化道发育极为良好,吸血后6~7天,鞭毛体可从中胃进展到食道、咽部和喙部。用这种鞭毛体接种动物,可使动物产生利什曼原虫的内脏感染。⑤用受染鞭毛体的中华白蛉在胃血消化完毕后再去反复叮咬健康实验动物,可使健康动物获得内脏利什曼原虫的感染。⑥中华白蛉对杀虫剂敏感,20世纪50年代在山东黑热病疫区一些村落用二二三全村喷洒一次后,可使白蛉绝迹或显著减少。
. K8 y- j, e3 F& S+ U7 s3.8 全沟硬蜱为我国东北莱姆病的传播媒介[21,23-26]% D4 J! u& V, z6 \
依据是:①全沟硬蜱是东北林区的优势蜱种,与莱姆病的地区分布相一致。②林业工人、牧民及狩猎者发病较多,所有病人均有被蜱叮咬史。③东北林区莱姆病人4月份开始出现,5月份明显增多,6月份达高峰,其后明显减少;到8月份就逐渐消失,与全沟硬蜱的季节消长相吻合。④东北林区全沟硬蜱检测伯氏疏螺旋体阳性率,辽宁为36.00%,吉林为42.00%,黑龙江为30.73%。⑤经采取防蜱、灭蜱措施后,人群莱姆病发病显著减少。
$ m; s6 ?# l  b# G3.9 格氏血厉螨、厩真厉螨为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媒介[6,27-29]2 _% v5 P! Z: S
依据是:①在安徽流行性出血热(EHF)疫区调查,格氏血厉螨(Haemolaelaps glasgowi)、厩真厉螨(Laelaps stabularis)为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鼠窝的优势螨种,分别占革螨总数的72.26%和20.06%。②这两种革螨能通过鼠和人的正常皮肤叮刺吸血。③其季节消长主要属秋冬型,与居民野鼠型EHF发病季节相关。④这两种螨有EHF病毒的自然感染,可通过叮刺在鼠间传播。⑤可经卵传递EHF病毒,格氏血厉螨已传3代,厩真厉螨已传2代。⑥在EHF疫区从黑线姬鼠同窝鼠和革螨 分离的EHF病毒,经单克隆抗体检测,两者的抗原性一致,表明在鼠、螨之间已构成相互传播的关系。
2 g9 d8 V+ D+ P8 V$ F4 b* l% r9 R此外,根据小盾纤恙螨为EHF疫区的优势螨种,季节消长与居民发病季节一致,有EHF病毒的自然感染,能叮刺传播和经卵传递EHF病毒,证明它可作为EHF的传播媒介并兼有储存宿主作用[28-29]。1 H% u) w$ a1 g7 Z0 n0 ~4 r1 {) g' G0 u- R
3.10 地里纤恙螨为我国南方夏季型恙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2]
: I; L! w/ z6 A# {据在福建省平潭岛的调研资料:①1953年从鼠及鼠形动物采集到恙螨14种  67 857只,其中地里纤恙螨29 043只,占鼠体恙螨总数的42.8%。②本种螨能叮刺鼠类和人,3~5天饱食后自行离开。③本种螨于5月出现,6~7月密度达高峰,9月以后逐渐减少,当地居民恙虫病的季节分布与螨的季节消长相配合。④以黄毛鼠(Rattus losea)为饵动物调查,地里纤恙螨主要分布于海滩草地、树下草地和旱田边草地,与当地居民恙虫病的感染场所相一致。⑤以50~100只地里纤恙螨为1份,作恙虫病东方体(Ot)分离,分离29份,阳性9份,阳性率为31.1%。⑥本种螨能通过叮刺小白鼠传播Ot,并能经卵传递Ot 4代。⑦驻岛部队于流行季节在军服上涂抹驱避剂结合扎裤脚、裤腰、袖口等的综合性预防措施,使部队发病率从1954年的76‰降至1956年的1.4‰。
+ W( y8 G8 _5 r5 ^! a) @' g4 媒介昆虫的防治策略2 j& U* q* R# K% |
媒介昆虫的防治,除应遵照一些共性要求,如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动群众,实行专业人员与群众相结合,采用简便、经济、快速的方法,合理用药防止产生抗性,注意人畜安全外,尚须根据媒介昆虫的防治特点,贯彻以下策略。
9 h0 ?3 |( F2 n& e4.1 选准防治对象 ) M4 x+ R% Y2 }$ n* m7 _
在一个地区,一种虫媒病的媒介昆虫,可能只有一种,也可能有数种。如果一个地区的某种虫媒病存在着数种媒介昆虫时,其中必有一种起主导作用,其它的则处于次要地位。因此,找出其主要的媒介昆虫,首先加以消灭,在除害灭病中甚为重要。例如,我国海南岛某地,传播疟疾的按蚊有数种,其中以微小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在1958年7月间,该地区居民的疟原虫率为80%,当该地基本消灭了微小按蚊以后,疟原虫的感染率下降至10%以下。9 B/ G: h, a3 k5 [8 z9 x. R, d
4.2 采取综合措施 : v. v& f& s- z; F+ ]$ |) q: F
综合措施包括:环境治理、化学防治、生物防治、遗传防治、法规防治等。应以环境治理为基础,化学防治为主要手段,因时因地采用相应的有效措施[1,4,30]7 H! r$ b7 l0 n+ ^. M0 K
4.3 抓好主导措施 & N7 R2 @1 A. _1 E
防治媒介昆虫,应根据对象生活史与习性的薄弱环节,在综合措施中选择起主导作用的关键措施,集中力量予以解决,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登革热的传播媒介伊蚊孳生于小积水中,面积小,采取翻缸倒罐、填塞树洞和竹筒、清除小积水等消除孳生地措施,可迅速有效控制伊蚊密度和登革热的流行。疟疾的媒介微小按蚊与黑热病的媒介中华白蛉,均具有嗜吸人血、栖息室内、对杀虫剂敏感的特点,因此,采用室内滞留喷洒,能有效控制媒介的密度与这两种病的流行。# x  D# |. \" @2 k0 [+ b9 D9 W
4.4 掌握杀灭时机 3 K. {. L+ O7 c% t* T
媒介昆虫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应根据不同媒介的季节消长,有针对地选择杀灭时机。夏季是多数媒介昆虫的繁殖高峰季节,为此,在夏季之前和夏季,采取“打早、打小、打了”的方法,可以有效控制其密度。但又要根据不同地区媒介的习性来灵活掌握,如地里纤恙螨是我国南方夏季型恙虫病的媒介,小盾纤恙螨是江苏、山东秋冬型恙虫病的媒介,对这两种螨的杀灭时机就应分别对待[2,8]
  M3 e+ k0 G' S4 R4.5 做好监测工作
6 K. g( K# H  q9 C媒介昆虫一般繁殖较快,能在短时期内达到较高的密度而引起疾病流行。为此,需要做好监测工作,始终将媒介昆虫密度控制在规定的密度指标以下。如在南方鼠疫疫区要求将鼠体印鼠客蚤(Xenopsylla cheopis)指数控制在1以下;在登革热疫区应将埃及伊蚊、白纹伊蚊的布雷图指数(Breteau index,为当地每100户有媒介伊蚊孳生的容器数,计算公式为:阳性容器数/检查户数100)控制在5以下。1999年福州登革热高发区连坂村布雷图指数曾高达199.8,经采取控制孳生地措施后,布雷图指数降至3.2,疫情即自行停止[18]。
2 i, J9 c* T- I' A# D: J& l7 X4.6 必须持之以恒 & ~% I0 b2 w" q
媒介昆虫分布广繁殖快,因此,防治媒介昆虫应坚持不懈,反复进行,把经常性与突击性结合起来。应经常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巩固防治成果。: {: b; y8 X* c0 c9 A& o4 ^0 Z

/ m- w4 V8 |0 x( B: g' v. ]参考文献:9 v. d: V( Y8 z$ F4 p- \

- o- k% q+ I1 L$ C[1]陆宝麟.蚊虫综合治理(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6,149-238.
) C% `4 m- H3 w) w: a[2]于恩庶,主编.中国恙虫病研究(M).香港:亚洲医药出版社,2000.1-22.* O% s, U% T; Z! x
[3]姚永政,许先典.实用医学昆虫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8.
% [$ u5 L8 |7 R* S0 E3 b: b[4]柳支英,陆宝麟.主编.医学昆虫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68-80,81-105, 177-187,381-394.! y5 D' ?) Y# U
[5]徐肇玥,陈兴保,徐麟鹤,主编.虫媒传染病学(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0.1-8,24-29.# z8 w! t0 \7 ^' _% m. u
[6]孟阳春,主编.蜱螨与人类疾病(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5.16-20, 29-31,36-39.
' V, R+ I6 h8 H! j0 k# s7 f[7]詹希美,主编.人体寄生虫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49-262.' L( [& N+ `* }) y3 s6 H6 t
[8]郭恒彬,吴光华,徐毛华,等.秋冬型恙虫病自然疫源地的调查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1994,15(1):27-29.
3 e4 u2 H; L* W4 ]9 m- m[9]陆宝麟,主编.中国登革热媒介及其防治(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1-27.
5 J# n4 \0 Z9 l# I: ^! M[10]中国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实用疟疾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8.170-190.+ P) M. \+ v9 _' t0 E4 v; @0 w; {
[11]刘多,杨继承,雷楚屏,等.湖南桂阳县新澄农业社疟疾流行病学调查报告(C).全国寄生虫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1958.44.
# L( ^) F8 `# J3 z: x! A2 j) w- W[12]许政拱,叶奕英,何登贤,等.广西中华按蚊对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易感性的实验观察.广西医学院学报,1985,2(2):9-11.
" z( _9 [" ]" M3 O3 Y. T& Q7 O8 H[13]柳朝藩,钱会霖,顾政诚,等.安徽江淮地区雷氏按蚊嗜人亚种传疟作用的研究(J).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84,2(4):216-219.
3 t7 X' O' [! i/ v1 b) W[14]何琦,盛伯梁,杨新史,等.海南岛按蚊自然感染调查(C).全国寄生虫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1958.46.
1 L$ Z3 b" B2 Z, c  K$ X( E[15]刘吟龙,周祖杰,岑楣芳,等.海南岛黎万联村抗疟试验介绍(C).全国寄生虫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1958.51.% v9 }1 ?4 t& h& ]7 H
[16]南京军区后勤部卫生部.舟山部队丝虫病防治实验工作报告(M).人民军医出版社, 1957.7-43.
' x! y. u( j! Z4 ~% U8 R: Y[17]陈日光,胡定金,吴坤泉,等.埃及伊蚊与白纹伊蚊传播登革热病毒的实验研究.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84,18(6):351-353.
6 m* v8 |9 R3 `% R; v9 d[18]郑能雄,王宗汉,林云钦,等.1999至2000年福州市登革热媒介综合防制措施与效果评价(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2,12(3):123-126.6 i+ r6 G- B+ L% n( N
[19]林立辉,方美玉,陈翠华,等.白纹伊蚊经口感染、刺叮传播和经卵传递登革病毒的实验研究(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0,16(4):25-27.+ N/ ]$ ?1 }" q3 v
[20]耿贯一,主编.流行病学(下册)(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1-13, 139-159,192-202.
( }, z& L: C$ H7 [' \5 Q[21]张启恩,鲁志新,韩光红,主编.我国重要自然疫源地与自然疫源性疾病(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267-278,279-288.
7 f3 I: a8 e- Q7 c[22]于恩庶,主编.中国人兽共患病学(M).第2版.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176-1198.5 h: y0 q; ~% e0 k
[23]艾承绪,温玉欣,张永国,等.黑龙江省海林县莱姆病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 1987,6(2):82-85.
" f0 K3 \1 C" t4 T[24]张哲夫.中国莱姆病研究的进展(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9,20(5):269-272.
4 _  ^0 ]; U0 u( @; C- R4 p5 W$ u[25]张习坦.新传染病的发现与防治(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1998.148-167.& t, q. q; X7 S, ], N; ]
[26]万康林.中国莱姆病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1998,9(6): 401-405.+ O" \, k4 r- Q
[27]李法卿,吴光华,孟鹤雁,等.革螨自然感染、叮刺传播和经卵传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实验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86,7(4):200-202.. T1 X  S& y$ B: r
[28]张云,陶开华,赵学忠,等.流行性出血热传播途径的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1994,28(3):132-135.
- K9 S8 D0 f& J8 ?+ \& d+ q[29]吴光华,张云,赵学忠,等.小盾纤恙螨在流行性出血热传播中的作用(J).中华医学杂志, 1992,72(8):481-483.5 w2 e6 [2 {  ]
[30]消毒杀虫灭鼠手册编写组.消毒杀虫灭鼠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196-20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会员|至尊|接种|公卫人 ( 沪ICP备06060850号-3 )

GMT+8, 2024-5-18 22:10 , Processed in 0.053184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