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087|回复: 0

[分享] 与免疫有关的诺贝尔奖

[复制链接]
iavjssssmqee 发表于 2011-10-7 10:35: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册后推荐绑定QQ,之后方才可以使用下方的“用QQ帐号登录”。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iavjssssmqee 于 2011-10-7 10:36 编辑
) m$ @! B6 I6 A; j6 o: @. M
2 t) u% n0 E+ p9 L  v. ~( n- G免疫学是诺贝奖的常客。如果再算上病源微生物以及抗菌药物方面的工作,这一比例就更大了。这是因为免疫对生命的存活及其重要,又非常神秘和复杂。还记得大学时,免疫学的课程经常是把大家搞得一头雾水。直到研究生时看了一本翻译版的《免疫学概览》,总了对免疫学有了“略懂”层面的认识。6 h! g- f" i; V

1 J9 y, A6 N9 f, q诺贝尔医学奖对免疫学的奖励基本上代表了人类对免疫系统的逐步认识。. s- `% D3 b2 \0 g3 v- I2 g- D
; k6 k+ c( ^! e. y& A
1. 早期的工作主要集中体液免疫方面,科学家对抗病原体的血清逐渐有了初步认识,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医学奖就颁给了做这方面工作的贝林(Emil Adolf von Behring),1908年,诺奖给了保罗埃里希(Paul Ehrlich),他还是现代药理学受体理论的提出者,头像还上了德国的钞票(可见人家对知识的尊重,呵呵)1919年,诺奖给了比利时人Jules Bordet 。* }- K: t, Y% Z* f9 u8 [+ p5 D
) j7 [, l3 o  l
2. 跟着一些抗菌药物逐渐被发现,磺胺类,青霉素等等,这些药物的出现使得人类在与病原微生物的竞争中首次占据了上风。但是免疫学的很多问题依然存在,比如——我们的免疫系统为什么不会攻击自身组织和细胞?
/ d) U' n: {% R1 C. N' l# X7 b1 m9 P6 X
3. 多年之后,1960的诺奖给了澳洲人Burnet,他颇具想象力的提出了一个新理论——免疫细胞的克隆选择理论,他认为在我们发育的过程中,那些识别自身的免疫细胞“被选择”掉了,所以我们成熟以后,免疫系统不会攻击我们自己。事实上,免疫系统反过来对发育也有影响。也就是在那个时代,著名的“反应停”事件爆发了,造成海豹肢畸形的反应停(沙立度胺)本身是一个很好的免疫抑制剂,现在又被重新开发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
8 b3 ^5 h3 `* e% s' C! ?
* w* T. H) i% b7 \; D4. 但是故事到这里还远没有结束,更多的细节我们并不清楚。1980年的诺奖给了做出进一步贡献的三位科学家,他们发现了免疫系统识别自身的分子及其基因,术语是“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体”,或者“人白细胞表面抗原”,由于这个基因极其复杂和具有多样性,这就解释了临床上做器官移植为什么总是会发生排斥现象,同时相关基因位点的研究也为临床移植配型提供了参考。这项工作可谓实至名归!
1 ?% e9 Z% L9 E1 R3 y( q; Z3 B$ a$ R) x) H" {
5. 1987年,诺奖又给了免疫学相关的工作——日本人利根川进(Tonegawa Susumu),因为他解释了另一个免疫学难题——为什么我们的抗体具有如此丰富的多样性,我们的基因是如何产生如此多样的蛋白分子,原来是按照一定规律做选择性拼接,这种组合的多样性几乎接近无穷大,所以理论上说抗体可以识别差异非常小的两个位点。而以抗体识别为理论基础的技术——Westernblot,ELISA及其改进版现在仍然风靡世界。这个日本人有两句名言值得我们记住——“不敢冒险的人,或者只会考试得分的人,是不适合科学研究的。” “科学家的最重要的才能是要有怀疑的能力,还要有丰富的想像力。”正是他的怀疑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导致了这个伟大的发现。
7 d/ e  t% P5 A1 W
1 J. u/ I2 c% q" x8 p9 E免疫学在技术上一次重大突破是“单克隆抗体技术”的诞生,这个工作获得了1984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其中做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是:米尔斯坦(C.Milstein)和柯勒(G.Kohler)。9 s  m9 ^4 ?3 ^

3 z. h; U- U0 C" Y* O% s. {( _4 b. \6. 关于免疫学的故事还没有完,1996年诺奖再次光临免疫学。来自澳大利亚和瑞士的两位科学家(Peter C. Doherty,Rolf M. Zinkernagel)对自身识别分子(MHC)的工作机制做出了解释。例如在病毒感染时,杀伤性的T细胞是怎么识别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呢?原来,被病毒感染的细胞会有一段不同“肽”镶嵌在MHC分子上,这样有没有“被感染”就做了标签,杀伤性的T细胞就不会“滥杀无辜”了。
, J: q. A$ |3 O9 L* o
# i8 g: }- c+ c. Q- M4 l7. 2011年,诺奖又新鲜出炉。之前的工作主要是探索“获得性的”免疫反应,这次工作主要奖励“天然存在”的免疫反应。Bruce A. Beutler主要贡献是发现了LPS的受体(Toll 样受体),LPS作为来源于病原体(主要是细菌外膜)的抗原会激起剧烈的免疫反应,一方面可以激活免疫系统抵抗“入侵”,但是过于惨烈的“战争”也会伤不起,也就是剧烈的炎症反应,首先累及的是心肺功能衰竭!Jules A. Hoffmann 主要研究对象是果蝇。他发现有一个与发育有关的基因(Toll)跟抵抗真菌感染有关。此后,关于这个基因在哺乳动物中免疫调节作用也逐渐开展了。Beutler发现LPS受体(也是Toll家族基因,老鼠里发现的)应该是Hoffman之后。随后在人里也发现了相应的蛋白,可惜诺奖名额有限。
! c$ q1 v8 y* E4 L& ]; {& H2 Y+ t( a) N+ c9 w1 ?. Z
今年诺奖的另一半给了一个明星细胞——树突状细胞。我们有了B细胞、T细胞干嘛还要树突细胞?树突细胞主要作用是抗原呈递,它们本身有吞噬功能,它们要把入侵病原体的抗原以最丰富的形式传递给“上级”,所以他们的表面积非常大,以至于成了树突状。可惜,Ralph M. Steinman于前几天因病辞世了!! I. t$ U# u0 \& B7 H

: o* a2 x; U# g+ c: [/ M0 a9 J, z说到树突状细胞,不能不提到我们国家的免疫学家——曹雪涛,他的第一篇《Nature Immunology》的工作就是关于“树突状细胞”。而他们实验室主要工作也是集中在天然免疫系统这一块,做了很多不错的工作。那篇文章的引用次数已经有270多次。和诺奖的获得者同处一个“战壕”也是一件很不错的事情。& z' w" O/ x- b  b: P9 c) c$ s' ^

, l' S' V. C6 ]# a4 V& }4 V- Z另外,八卦一下,曹雪涛是在国内拿的博士学位,据说由于工作做的很好,硕士答辩会上经答辩委员会一致同意直接授予博士学位(三年拿到博士),一时传为佳话。所以,这给我们现在的科技政策也提出一些挑战,我们的“千人计划”真的能引来诺奖级的工作吗?我想比“计划”更重要的是制度。7 n6 y) o" a; M; ^- R, l" V9 A) [

& V6 R- p- q5 j( t3 t# l我们国家有很重的诺奖情结!既盼又骂?好不容易屠呦呦给我们带来一些希望,结果仍然是骂声一片。今年诺奖医学没有给她,化学奖很可能有希望,立此为证,呵呵!期待后天好消息!
- l: Q9 }& o+ K! E) {7 @/ S3 f$ O2 l; U
补充一下:1972年,美国的Gerald Edelman,英国的Rodney R. Porter,因解析了抗体的化学结构(Y型结构)而获得诺奖。 这应该也算是免疫学方面里程碑式的工作。
: R! I& e9 Y" A  e0 C/ L1 @" a" l* G0 \/ y8 u
参考资料:
6 u# w/ t; l$ E: M; {# F# f. `, _& d0 ?+ F1 J1 k+ m5 ~/ E, }- N
1.http://en.wikipedia.org/wiki/Paul_Ehrlich
8 V. b8 f" {% }  a
& e- T, N4 _& }2.http://en.wikipedia.org/wiki/Frank_Macfarlane_Burnet
  D& q. Q' S7 _$ e" K+ U8 r; u
$ s7 E$ I( q0 D1 d3.http://en.wikipedia.org/wiki/Susumu_Tonegawa% `+ A8 Q$ T1 |- o; ]) P
6 c* O4 P: G$ w$ X6 |: j
4.Jules A. Hoffmann 的论文目录http://www-ibmc.u-strasbg.fr/ridi/profil.php?equipe_id=102 [5 [' @$ O2 k3 {% s
01300000994731129000595515867.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会员|至尊|接种|公卫人 ( 沪ICP备06060850号-3 )

GMT+8, 2024-5-17 01:29 , Processed in 0.064372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