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25|回复: 0

[转载] “人均增一岁” 从围剿慢性病切入

[复制链接]
iavjssssmqee 发表于 2011-10-2 21:27: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册后推荐绑定QQ,之后方才可以使用下方的“用QQ帐号登录”。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在日前举行的第66届联合国大会预防和控制非传染性疾病高级别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指出,在中国第十二个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中,中国政府将人均期望寿命提高一岁列为核心指标,而实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有效防治是其中关键措施之一。 9 |+ S, K5 z4 G3 h3 t

; j$ T# \0 Z4 p* E+ O* {' L% r0 Y  慢性病是块绊脚石 ' U9 F! N4 D0 n* `: C
( c  w# ^7 {1 ~+ R( ~
  对人均期望寿命影响最大 / _/ a$ \! z; ^/ H& P0 ~. ^  q

* v, s0 @, z& E4 N0 A  “人均期望寿命是指在一定死亡水平下,预期每个人出生后平均可存活的年数。它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和医疗服务水平的国际公认指标,反映了一个社会人民生活质量的高低,是一项‘硬指标’。”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胡传来教授说。 9 k$ k0 U  T: r/ M7 C
/ w- r, @$ Y) V3 F2 q) d
  人均期望寿命一直被国际社会高度关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从1990年开始发布的《人类发展报告》,就是根据人均预期寿命、受教育水平和人均GDP3个指标来计算人类发展指数,对各国进行评估。 & w% p6 w7 n' c
' w4 F( C3 K6 I3 N" q5 ?
  今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未来5年“人均期望寿命增一岁”的目标。人均期望寿命的提高,第一次成为我国五年规划纲要的预期性指标之一。
6 [+ a5 p; l6 D2 z$ x
  N' z2 P* h3 w* ^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提高人均期望寿命上取得瞩目成绩:由新中国成立初的人均期望寿命35岁、1957年的57岁、1990年的68.6岁到2005年的73岁,仅用了半个世纪,就将人口寿命延长了38岁。这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成就。
# _1 R' p$ i& `- ?; S& k& R
, v0 s$ n$ x6 W  T+ e" w4 Y4 M  糖尿病、高血压、肿瘤等慢性病对人均期望寿命损失的“贡献”最为巨大。调查显示,我国居民前4位死亡原因依次是脑卒中、癌症、老慢支、心脏病,均为慢性病,占死亡总数的75%。根据第四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统计数据,目前,我国八成的死亡者死于慢性病,在过早死亡和寿命损失中,慢性病占据了“大头”。其中,过早死亡的494万人中,慢性病占75%;早死导致的减寿人年数达1亿,慢性病占49%,为4900万人年。 / n& g2 S9 R' S6 v! n% Q8 f

) x7 o( C7 N* B  “慢性病是中国人均期望寿命提升中的最大难题。”胡传来说。
6 N+ v) v" u' k# D% k3 x" R/ ^9 R8 r# Z# h& d# G3 t
  防控慢性病
+ B" ~) |' ]' g/ Y0 ]4 `# M$ W' `' w& f, V- t
  是对人均期望寿命的直接提升 / k9 m. \5 s- ?6 x: w

3 e1 t: w) g9 m  |( _: e  “人均期望寿命的目标一点也不抽象。”卫生部卫生政策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党委书记饶克勤说,慢性病防治目标,可以与提高人均期望寿命的预期目标完美结合起来,成为“人均增一岁”的“抓手”。从理论上讲,控制慢性病造成的死亡,就是对人均期望寿命的直接提升。
( `/ g, ?. M4 l9 J  b( B' n
- Z; _5 Y7 U2 \# P  根据第四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等数据进行测算,2005年我国慢性病造成的人均期望寿命损失惊人。其中,脑卒中就将我国人均期望寿命拉低了2.4岁,心脏病为1.56岁,肺癌为0.5岁,肝癌为0.53岁,糖尿病为0.16岁,老慢支为1.3岁。根据测算,如果扣除慢性病原因,可增加人均期望寿命13.2岁。
! _' v" N0 N2 {* k9 j5 W6 q. ^$ ]$ G$ m6 U* A$ u
对此,“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课题组专家作出高血压控制的疾病模型,来测算通过防治高血压来降低脑卒中,并最终对人均期望寿命的影响。专家指出,如果通过提高高血压的知晓率、服药率、控制率等,到2020年,高血压有效控制率能达到整个高血压人群的10%,则可以提高人均期望寿命0.12岁;如果提高30%,则提高0.36岁;如果提高到60%,则将提高0.73岁。 6 k& ~8 Q& x; M3 o2 G
' m; X8 Z4 k- F: ^" T7 s9 A& \
  这一模型清晰直观地表明了慢性病的防治效果。饶克勤指出,慢性病控制与期望寿命增量的关系密切,对重点人群进行干预,并设定控制目标,可将慢性病的防治和提升人均期望寿命的预期目标进行量化分解。
: i8 g- a2 l% o" C' j( r  W
6 v3 B# v* [. b8 [* r( G4 t  比如高血压干预,重点干预人群设定在50岁以上,通过将高血压达标控制在70%以上,就可以降低一半的脑卒中发生率,从而提高人均期望寿命1.2岁,同时还可以降低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又可以提高人均期望寿命0.51岁。 0 y' S) H& |% p) _: @
' T/ l% d* A5 }  B) V( J
  恶性肿瘤也是一样,对50岁以上重点人群进行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早期干预,也能取得类似效果。比如,通过早期筛查发现30%的食管癌和胃癌,则能提高人均预期寿命0.2岁。 1 J9 k( E& x- O, B  b2 I- J
& T7 v, l5 k# h/ p1 V3 B
  “防治慢性病是提升人均期望寿命的必要途径。”饶克勤说。 * M+ o, o, y) ~/ q
' O# {% D3 S, p- z
  慢性病各地有差异
# |% I2 h' s  a: u4 c8 I
7 `) T( h9 L3 L' T4 z, v1 ]  防治策略应因地制宜
& A1 i8 ~. |( H/ d- h: P( Q3 a; z$ S: H% {
  我国各地人均期望寿命变化曲线存在着差别。胡传来说,这种差异说明我国各地社会经济发展、医疗卫生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也反应了生活方式的不同。慢性病发生、发展的特点各异,提示制定慢性病防治政策时不能“一刀切”。 + F! Q- ~# m/ x. c* }3 F
* F2 B( D  e0 ]
  卫生统计数据反映了各地慢性病特点的差异。比如脑卒中造成的死亡,1990年城市高于农村,而到了2005年则农村高于城市。在恶性肿瘤中,城市发病率和死亡率要高于农村,但食管癌、胃癌和肝癌这3种肿瘤,却是农村高于城市,值得关注的是,这3种肿瘤都与早诊早治有关。恶性肿瘤、糖尿病造成的寿命损失,东部要高于西部。
  o7 I! P+ i2 m
1 _( M' m& s3 Q6 X  专家指出,这样的差别,首先影响的是慢性病防治策略,在各地制订不同的“人均增1岁”目标中,应该体现这种差异。 7 Q1 Z- y3 H6 C! b. R+ p
* k5 z+ Y. ^' z7 \* b" }- s3 M% G
  有些地方政策已显示出这种差异。8月16日,北京市出台的健康北京“十二五”发展建设规划提出,要建立慢性病防治基础信息数据库,建立慢性病综合管理模式。但是北京提出的“免费培养10万名家庭保健员”、“对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的目标,对其他大多数地区来说,短时间内还难以达到。 6 ~& I/ C$ C0 }0 K: c

; V% q+ P4 V& r8 `0 l# W  而在西部和农村地区,提升人均期望寿命的侧重点,除了慢性病,其他因素依然不能忽视,比如,城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7%。,而农村高达22.7%。,那么在农村地区,提升母婴保健水平,降低儿童死亡率依然是重中之重。饶克勤认为,西部和农村地区,慢性病防治政策要考虑本地疾病谱,要对寿命损失进行分析,要因地制宜。
  `+ A" A& v- C# |2 z3 W* }
! ]6 X6 q% j- J' {9 G, q9 X* f+ I4 E$ r# ]$ t( s" x
http://www.39world.com/healthnews/0929112ZI20111129073.html
3 @% l* k5 S2 k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会员|至尊|接种|公卫人 ( 沪ICP备06060850号-3 )

GMT+8, 2024-5-19 00:40 , Processed in 0.051422 second(s), 5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