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306|回复: 2

[分享] 关注世界预防自杀日:大多数自杀本可以预防

 关闭 [复制链接]
iavjssssmqee 发表于 2011-9-10 12:03: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册后推荐绑定QQ,之后方才可以使用下方的“用QQ帐号登录”。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今年9月10日世界预防自杀日的主题是“无论是谁,无论在哪里:全球携手预防自杀”。世界卫生组织特别提出/ t4 n7 T& @& {" Q3 A

( U- R- c, U& U" e3 S1 O2 {4 z& ^7 j    据调查,我国每年有25万人自杀死亡,而有关专家根据医院急诊救治自杀行为者的情况并结合其他信息推论,自杀未遂者每年不低于200万,我国每年因自杀行为导致医疗费用的支出不低于40亿元。" u2 z3 Z! U! J

9 g/ S: _3 m; A* _# O    自杀行为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不仅使宝贵生命丧失,也对自杀者的家庭成员、亲戚朋友的情感带来沉重打击,并由此形成一系列问题。7 n" P. f  I/ n$ ]( e) _* s0 X
# p" g6 x( x) j$ I# @: k
    哪些人容易出现自杀行为?7 @! X$ E: \4 a  Z
4 K+ K; u: }) F2 N
    自杀是一较复杂的现象,所受影响因素较多。同等条件、同等情况下,有人自杀,有的却没有自杀;有的人在别人看来没有任何道理却选择了自杀,而有的人受到很大打击却坚强地活了下来。尽管如此,大量的研究表明,自杀行为的发生、发展有其规律可循。那么哪些人容易出现自杀行为?& c" t7 T( m* }- x% i: F

1 P, M% t: x! j" p    精神障碍者:自杀未遂者中,患有精神障碍的比例在30%-50%左右。在所有精神障碍中,情感障碍尤其是抑郁症与自杀行为的关系最为密切。0 p: c/ c3 `2 H( d

$ m' R! u4 h! i& a/ U8 }/ {    自杀未遂者:有研究表明,30%-60%的自杀行为者曾有自杀未遂史。自杀者再次自杀行为,大多是伴随影响自杀的其他因素或原因,如本人患精神疾病、长期难以解决的棘手问题等。
9 i& q, m3 G3 z" }* z- k* ~  r1 y1 `/ c; g4 d! D+ g: x# P/ j1 l( J
    严重躯体疾病罹患者:躯体疾病多见于癌症、艾滋病、中风、癫痫等预后不良的疾病。躯体疾病导致的死亡,会促使一些患了不治之症或自认为患了不治之症的人,力图摆脱生命中最恐怖的日子。# m" o; p. q& ]8 E  `

$ ?8 u8 \2 N* J, s, }1 ^) M    负性生活事件的体验者:最常见的负性生活事件包括家庭不和、人际关系矛盾、工作问题、经济困难等等。负性生活事件既是促发自杀意念的关键因素,也是自杀过程的催化剂。- w% u3 P2 j- Q2 @1 u
" N0 P- z; z* G  V8 X
    什么样的环境影响自杀?
6 f, }- Z* C6 _
  D- I  k1 X0 ]4 h2 b* O! L    虽然上述人群或有上述特点的人出现自杀行为的机会高,但他们是否会真的出现自杀行为、结果是否会导致死亡,还与以下因素有关。# t/ A, {, `& {$ ~6 h5 i4 U4 K. e
" |9 y2 Q2 c3 j
    防范自杀的措施:如果导致自身伤害的物品随手可得,包括药品、刀具等随地放置,会增加伤害风险。一些人尤其是冲动性自杀者,一时找不到自杀方法,会延迟自杀行为,减弱自杀风险。显而易见的是地铁屏蔽门的使用,限制了采用此方式导致的自杀行为。6 m% R) o  X9 i, e
/ Y: i7 L7 M/ I; c& Q% Y& P
    急救水平:自杀行为发生后,其结局与很多因素有关,包括自杀强度、是否及时被发现、交通状况、抢救治疗水平等。其中起重要作用的,还是救治水平。: f% _& a9 N) L, `9 r
7 I3 z3 q: u" b1 ~( E
    社会态度:社会人群对自杀的态度及媒体宣传,都会对自杀现象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因此应长期开展健康教育,提醒人们关爱生命、尊重生命,提升应对问题的能力与意识。7 m! D+ U/ v: s  F

' W9 e! ?, @* i- B2 v3 K( f) {! t% r% j1 k/ V

2 s$ r" m! o6 @$ ?, m2 Z! x  ~4 r* J/ f$ Y7 d: p3 m3 P

( x0 |! ~$ _, L9 H- K% L3 V( n$ }2 E3 e9 t  y

  u- Q/ E  C% F& H* M7 }7 H& d
* x8 O1 v% v9 \- X. K; g& z1 A
& e; A! k" W: |0 t! j$ ?http://sci.ce.cn/xlty/201009/09/t20100909_21803739.shtml
1 S7 O: u: H9 j) o# t; q5 z
. _% @# p; f" A) E7 {
未命名.jpg
4.jpg
3.jpg
1.jpg
 楼主| iavjssssmqee 发表于 2011-9-10 12:0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减少自杀行为?
* b' C, G) m7 z1 w
4 c4 N7 t/ a' r; T' j0 ~  T    专业的咨询人员毕竟非常有限。如果您身边出现了有自杀倾向的人,千万不要责备他。您可以这样帮助他:
+ V3 r8 j' S4 ?7 D( }- M& D5 i. i  s' c. J) A" j5 f2 {3 K) @' `2 R
    1、保持冷静,耐心倾听,给予积极的反馈。. s# ]' ?- m( K% O% ~% d7 O

- w9 Y- h. ?+ h    2、鼓励他拨打心理援助热线或求助其他专业人员。7 t1 Q, p. ^$ G+ n
* m6 k' O9 ]; D. p: ^! V9 J( t
    3、家里有人出现自杀行为,切莫恐慌,避免“家丑不可外扬”观念作祟而耻于向专业人员咨询或寻求帮助。
5 }, a& F5 ^) {3 P
* P. W1 h8 Z9 [) A: x1 ]* }. t: e    4、要积极配合专业人员,对自杀未遂者进行评估,判断再次自杀风险的可能性及其程度并给予心理服务。如果未遂者存在精神障碍、心理问题,要及时就医治疗。$ V4 J1 g" E7 ~3 U
4 M  ~) J0 W3 ?, H' ]9 |. M9 k# k( S0 }
    5、加强对高危人群如精神疾病者的自杀风险评估。做好防范预案,不能让他独处,尽量避免危险物品的随手可及。
0 X* y" `8 p2 u$ K4 z1 O& j& n# M
    6、一旦发生自杀行为,要迅速将其送医院救治。
. ~( P$ K/ f8 y9 }6 ~$ p7 L! o9 E& J" t9 S. q8 z
    接听电话技巧! T0 O0 T8 y. T' O. Z8 Z
! f* S8 |4 e2 G+ k
    面对自杀者的“求助”信号
* I. m+ s; y! z* y3 n5 a# ^2 [, q, k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副主任梁红心理援助热线高级督导 王翠玲( O# ]  [* M0 m2 ^8 @7 B
) j" ]; n0 [1 j0 z/ a+ g' w2 d
    “我一个人孤独地活在这个世界上,没人在乎我的存在。我活着就是多余!”对于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的咨询员来说,这样的话语,就是自杀者发出的“求助”信号。
! o% h  A# z% c) `0 ?5 q  S9 [+ R7 i5 B- l: o, t
    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快节奏的生活,每个人都承受着来自感情、家庭、经济、人际等方面的压力,有些人会误以为自杀是惟一的解决途径。事实上,自杀行为不仅是自杀未遂者终身难忘的痛苦经历,而且会使亲友遭受严重持久的心理伤害。
! Z9 r8 V7 X9 i. _5 F( `+ K! i2 F9 F, P" s; K% O
    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是全市开设的第一条、也是惟一一条免费心理援助热线,拥有40多名专业热线咨询人员,至今已对6000余次高危来电进行了有效干预。热线咨询员能专业地抓住并运用危机者渴望生存的愿望,提供即时心理支持和危机干预,降低来电者的自杀风险。他们有8个准则:) P* i! t# a; [$ e- y# R% D
% G. V$ T% c9 V$ O& ~! H8 Z
    1、关注此时此刻,而不是纠缠于过去一直未解决的心理问题,安全第一。目标是:通过安抚减缓来电者的焦虑、恐惧、绝望等负性情绪体验,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减低自杀的危险程度。% F: Y4 ~" J0 E' U

2 R3 a/ P$ d( F( C, P4 Z    2、态度真诚、镇定,传递出专业的助人态度和能力,取得来电者的信任。
. X) b" O, k7 F; k$ \# M
/ v( z3 b6 _- C3 L3 q4 N2 Q    3、对高危来电有高度的敏感性,及时、准确评估来电者的自杀危险程度。6 e- X- N7 j1 P* \$ r
! f! t! T+ u! j1 Z/ T3 [! N
    4、识别来电者的危机状态,已实施自杀行为,立即评估来电者的躯体状况,实施自杀的时间、方式、致死性。在线上指导来电者采取自助处理方式,必要时联系其家人送急诊室接受救治。% P6 c& E6 D) d" i5 t$ K

/ r6 [3 a9 b% j( O, E( z4 u9 t    5、如非立即实施或刚刚实施自杀行为,给予来电者情绪宣泄的时间和机会,对其感受给予理解和认可。
3 ^% \# Z8 }8 |$ G7 r7 K8 D' C) i
4 z5 i! Y0 j; l& I    6、寻找让来电者继续生存下去的希望和理由,告知自杀只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极端、不可逆方式,愿意与其寻找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
! d$ `+ |" V. {6 u% [" Y! X$ G) N, Q* T. `' q3 X# J7 G; ~% y  Q
    7、联系高危者的家人,鼓励家人陪伴、理解、支持和帮助,必要时带高危者到专业机构就诊。
. v  N# O. n. W) G0 v1 @
, o$ f. s! d2 V. e    8、对危机来电者做后期高危随访,适时做进一步干预。/ b* }. J, c, A0 a" k% ~

) o) l) K3 v7 C  r0 J    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 L; \5 i  Q+ p
% L5 P3 g4 @: s. O8 M% H# e! ?
    800-810-1117,$ t) L; e" }) K, q

9 M3 _3 A6 {4 X5 a% p( m    手机、IP、分机用户:010-82951332
, X: u9 I4 f: @; ]! P- V$ T6 q  R7 L3 Z4 L
    现场干预手记
9 t, J; o$ c' V6 M! w6 o" ^  w. v* T* J& }) }
    救回站在21层窗外的自杀者! A( o, D+ }9 N' ]( [; ?# u0 S& e

5 b; U  q2 |5 e; j2 R7 C3 _& `* f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高级督导 孟梅 梁红" n- k$ H6 k( p3 u5 D/ i1 g
! e( g, t+ _$ |5 J: l
    在中国,自杀是人口的第5位死因,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但生活中,我们很多人缺乏预防自杀的知识,有的甚至会做出不尊重生命的举动刺激自杀者。因此,现场危机干预技巧就显得非常关键。* f5 M2 ?5 {! E2 x0 x

1 s5 k$ Z+ S" {+ U8 Q1 w8 e9 |* l! \    一天下午,一中年女性站在昌平某小区21层窗外,随时有跳楼的危险。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救助人员赶到现场后得知:该女子40多岁、东北人,有一个14岁的儿子,失眠一个月,已经站在约30厘米宽的窗台上20多小时。1 q# w/ E7 v0 }- f' l9 ?& l0 h
% q% }9 T" |- Y% ]3 O. e
    3名女性干预队员开始了现场干预:6 K6 Q9 C' |% z+ K2 @6 E  u, L

8 F3 f- j, U; Y/ r    “您好,我们3个人都是危机干预中心的工作人员。”——简单的自我介绍是与危机者建立信任关系的第一步;
# @8 m$ O3 Q* f% e! K( k; c* E" m, V; J3 y
    “您向里站一站……手扶好了……”——保证危机者的人身安全是进行干预的前提;
/ d/ o# E. C- `$ F% |4 X" N& g: P0 t/ @: {$ v7 o' ~3 W$ p
    “您想不想喝点水……一天了,有没有吃东西?昨天晚上下雨了,很冷吧?”——从小事上关注危机者,判断其身体状况,让危机者体会到关心,进一步与其建立信任关系;
. i0 i1 M6 c% D. q/ {1 A% Q8 s1 J, V" g  M* {& ]! x. i2 O0 |
    “我们知道一定是发生什么事情让你太痛苦了,才会出现结束生命的想法。你愿不愿意跟我们说一说,一起来帮你想办法……”——理解并接纳危机者将自杀作为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传递出干预者“帮助”她的愿望;了解产生自杀的原因,为后期干预做铺垫;+ X& ~. @; k% O* I
( K1 Q  n! S, {9 ]
    “家人知道你的情况吗?丈夫有什么反应?孩子呢?”——了解危机者的家庭状况,寻找可以利用的资源;观察危机者谈及这些情况时的反应,从中寻找可能的生存理由……
% x  m$ w2 _; `8 ]. r5 R
7 I! s2 X& Q3 e0 k; k6 |    通过初步沟通,专业人员很快进行了角色分工。最年长的从精神科专家的角度与危机者讨论治疗问题;年龄与危机者相近的,从同龄人的角度与她交流家庭、孩子的问题;最年轻的负责安抚危机者情绪,缓解干预队员与危机者之间出现的敌对或紧张关系,使得干预可以继续进行。2 F/ \% I5 U& N; y3 i9 x) Q

& e1 M. H7 _  [! r! F1 [    一次、两次、十几次……干预人员一边交流一边向她小心翼翼地移动,准备实施救助。危机者保持了很高的警觉,威胁要跳下去,甚至将一只脚悬在空中。从电梯里走出来的居民、楼道里路过的陌生人,都使得危机者更加警觉。经过一个多小时的交流,一名女队员又向她伸出手,并鼓励她把手伸过来,危机者虽没有同意,但也没有明显的抵触情绪。在她向窗外张望的瞬间,这位女队员一个箭步向前冲去,牢牢抓住了她的左臂。3 d3 A+ c2 w# ?1 K7 Z7 ?; E

" R) w8 u- R: H: o    这是一次成功的现场自杀干预,其关键点有二:第一,危机者在恶劣天气下,在仅30厘米宽的窗台上站了二十多个小时,滴水未进,说明她有很强的求生欲望,也可能有精神方面的问题。第二,干预人员选择得当。在干预队员来之前,现场人员均为男性,又有警务人员的社会角色,对于有精神问题的危机者,这两种角色都会让他们更为恐惧、害怕,不易建立信任关系。
* p: P8 N7 k' P7 B9 ~) |
6 z4 i& T% w* Y6 E    链接
4 |! E- \3 M+ O4 L/ c1 K! F9 a: L- E5 z
    自杀者的征兆9 a! A. m9 ~7 r$ m+ X- t
. g5 T/ P9 ?% `+ g7 x
    一般而言,自杀者在自杀前处于想死同时渴望被救助的矛盾心态时,从其行为与态度变化中可以看出蛛丝马迹。当一个人在同一段时间内有以下几种表现时,他(她)自杀的危险性就高:6 ]: `5 B0 L1 M) f: U$ z
+ K) ?2 Y1 O1 V) a1 k9 _# F
    1、对自己关系亲近的人,表达想死的念头,或在日记、绘画、信函中流露出来。
! a6 s! i' M# s$ Y5 W, R2 z
& W( n+ B2 q, {& _" s8 _: R- f    2、情绪明显不同于往常,焦躁不安、常常哭泣,行为怪异粗鲁。2 ^& @& z0 T4 y0 {8 }+ r

% C# n3 d2 h6 g7 [2 ~, D% B& L0 V2 S$ Z    3、陷入抑郁状态,食欲不良、沉默少语、失眠。
9 r% A- z% u2 V6 G: }" G, ~8 t9 i! S
    4、回避与他人接触,不愿见人。
$ F. I7 {7 Y, O* V" H, I
% n" a. t7 A5 L; @* g    5、性格行为突然改变,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n$ p! `3 f: y

4 M6 |$ i2 m- N  B: r! u, S& N    6、无缘无故收拾东西,向人道谢、告别,归还所借物品、赠送纪念品。
0 Q2 ~" e  Y% [$ k
未命名.jpg
4.jpg
3.jpg
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epiman 发表于 2011-9-10 12: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2011年世界预防自杀日5 A- n9 O: U# B5 h
http://wiki.epiman.cn/index.php?doc-view-6738.html
( i! P1 s" l) ~8 A8 J; Q* a$ {5 }6 Q1 R+ I- W  y3 q- O
楼主2011年的主题写错了,不知道你复制哪里的新闻。以后转载请标明出处,谢谢。
. V( d9 [# @  w$ E
5 H/ r! w1 a: j8 ?2010年09月09日 10:29   来源:北京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会员|至尊|接种|公卫人 ( 沪ICP备06060850号-3 )

GMT+8, 2024-5-16 07:22 , Processed in 0.058023 second(s), 5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