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公卫人 首页 卫生监督 查看内容

国外如何保障食品安全?

2009-4-24 14:44| 发布者: epiman| 查看: 3990| 评论: 0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全为本,有关食品安全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毒饺子、三聚氰胺奶粉、蒙牛OMP事件……中国老百姓从“啥都敢吃”变成了“啥都不敢吃”。备受关注的食品安全法昨日以158票赞成、3票反对、4票弃权获高票通过,自2009年6月1日起施行。

       在中国的食品安全法出台之际,我们来关注一下国外如何保障食品安全:

美国:食品安全先抓保质期


  你吃的东西安全吗?先看看标签上的生产日期吧。在国外,人们往往将保质期作为判断食物是否安全的首要因素。记者刚到美国时,买东西很少注意看日期。一次喝完牛奶后上吐下泻,一位美国朋友提醒我,在美国一定要学会看食品包装上的日期,这可是一门不小的学问。

  “美国食品包装上的日期分四种,一般会根据食物的性质来标明。”美国农业部食品安全和检疫局的工作人员约翰·索夫斯告诉记者,生活在美国,不能不了解包装上各种“日期”的含义。首先,食品外包装箱上都必须标明“销售截止日期”,这个日期主要是针对超市销售者来说的,即商场只能在这个日期之前销售这些食品。但并不是说过了这个日期就不能吃了,它会给消费者购买后的食用、储存留有余地。例如,牛奶在超过销售日期后一周内仍然可以喝。

  第二种称为“最佳口味期”。主要指的是食品味道或者质量的最佳时间。索夫斯说,一般来说越接近生产日期,食物就越新鲜,营养流失越少,口感也更好。“最佳口味期”可以让人们买到最鲜美的食物,吃起来当然安全放心。

  第三种是我们国内常见的“食用期”,也就是食物的最后食用日期。这个日期是由生产厂家、包装商和销售商共同决定的,要根据产品原料、运输和储存条件来决定。一般这个日期是各种日期中最长的,超过这个日期就必须销毁了。

  最后,食物还要标明“封箱包装日期”,以便出现问题进行追究。

  美国超市出售的食品,都有一个上架期,这个日期比保质期要短一些。食物一旦超过上架期,超市就会下架不再出售。超市里面经常有一些打折的食物,折扣很大,通常是原售价的2折~5折。这些食物大多是马上要到上架期的,但消费者买回去还有一段时期的食用时间。购买这些食物时,商家会特意提醒,一定要在一个月内或者更短的时间内食用,否则必须扔掉。

  根据美国农业部的调查,美国每年大约都会扔掉价值910亿美元的食物,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过了保质期。一家名叫“消费者报告”的民间组织负责人托德·马科斯说:“即使法律没有要求超市必须这么做,但这有利于他们的生意。”毕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信誉才是商家最宝贵的财富。美国历史上也曾有过出售过期食品的商家,结果被举报后受到重罚,而且顾客越来越少,最后只得关门。

  如果作假欺骗顾客,商家不仅可能会摊上官司,弄不好被罚个倾家荡产,而且企业的名誉就会荡然无存。所以,无论是厂家还是商家,都不敢为了蝇头小利铤而走险。

  美国零售商协会组织的一位领导者就指出,“要想赚走消费者口袋里的钱,先要赢得他们的信任。只有信任商家,他们才会毫不犹豫地把喜欢的食物放进购物车内。”

新加坡:加强食品检验检疫 规范管理

 

  新加坡国小人少,资源匮乏,基本上没有农业,所需食品的90%均需从国外进口。但由于新加坡重视食品安全,强调执法机构、食品工业和消费者三方的密切配合,使食品安全有了较为可靠的保证。 

  除了国家环境局参与部分食品安全工作外,新加坡绝大部分食品安全的检验检疫及其相关执法工作均由新加坡农粮兽医局负责。

  首先,从源头抓起,杜绝和减少不合格食品的流入。为实现这一目标,新加坡农粮兽医局专门制定了一套完善而严格的检验程序。第一步就是检查和鉴定生产食品的农场或加工厂,确保这些生产地符合新加坡的安全标准。可以说,在准备进口的食品还没有“登机”或“上船”之前,农粮兽医局就已经开始了食品安全的鉴定工作。从去年1月份开始,农粮兽医局规定所有食品进口商必须在该局注册,同时递交尽可能多的有关进口食品的资料,包括其所进口食品来源地的证明和一些化验报告,以证明其食品的安全性。除此之外,农粮兽医局也会在关卡检查进口食品或在实验室进行相关的抽样化验。

  其次,加强执法检查,严厉惩处违规商贩。新加坡十分重视对食品市场的监管,定期派出执法人员检查。由于执法严格,新加坡过去3年来不符合规定的食品数量呈递减趋势。2001年及2002年,农粮兽医局分别发现了93起和84起加工食品不合格的案例。去年这一数字更是减少到58起,被发现不合格并销毁的加工食品仅占进口总量的0.016%。

 

  被收回及销毁的加工食品包括干果、面条、酱料和零食,原因主要是食品标签不符合标准及所含防腐剂或添加剂超出规定。此外,新加坡规定海鲜产品只能用冰块保鲜,不能使用防腐剂等化学药物。农粮兽医局的工作人员会定期去市场抽样检查,不合格的海鲜产品一经发现,立即销毁。对于那些存有“案底”的食品,检查人员会格外留意,加强检验。今年6月份,农粮兽医局发现从马来西亚、泰国及印度尼西亚进口的9批海鲜产品含有致癌化学物质甲醛后,立即将其销毁,并对有关进口商处以罚款。新加坡规定,对于贩卖或提供有毒海鲜产品者,最高可罚款5万新元(约合2.9万多美元),并判处最高两年徒刑。

  再次,加强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根据有关调查结果,目前有40%的新加坡人不懂得如何确保食品的安全。2002年,农粮兽医局开始实施一项食品安全认识计划,以加强对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常识教育。从2003年7月首次举办以“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确保食品的安全”的食品安全日活动以来,新加坡现在每年都有食品安全日活动,进行必要的食品安全展览与宣传工作。

  最后,加强食品检验设施建设,应对食品安全新需求。此前,新加坡的食品检验基础设施只有裕廊兽医公共卫生检疫处。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新需求,新加坡耗资3200万新元(约合1857万美元),在该国西北部的林厝港修建了一座面积达9227平米的兽医公共卫生中心。这个今综合设施被誉为全球最先进的食品检验中心。它拥有8个先进的实验室,其中包括一个第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有能力处理禽流感病毒和炭疽菌等危险病原体。新中心采用更为先进的技术,每年可对约6万个食品样本进行近百万次的检验,测定果菜中残留的农药含量,检查肉类中的病菌和抗生素,找出可能导致食物受感染的新病菌和毒素等。它的启用将无疑会大力增强新加坡的食品检验能力,并可为邻近国家提供食品检验服务,从而使新加坡有可能发展成为一个地区食品检验中心。


德国:政府企业消费者共把安全关

 

        一直以来,德国政府实行的食品安全监管以及食品企业自查和报告制度,成为德国保护消费者健康的决定性机制。

        德国的食品监督归各州负责,州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监管方案,由各市县食品监督官员和兽医官员负责执行。联邦消费者保护和食品安全局(BVL)负责协调和指导工作。在德国,那些在食品、日用品和美容化妆用品领域从事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企业,都要定期接受各地区相关机构的检查。

        食品生产企业都要在当地食品监督部门登记注册,并被归入风险列表中。监管部门按照风险的高低确定各企业抽样样品的数量。每年各州实验室要对大约40万个样本进行检验,检验内容包括样本成分、病菌类型及数量等。德国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企业有义务自行记录所用原料的质量,而进货渠道和销售对象等信息也都必须有记录为证。

 

        消费者自身加强保护意识也非常重要。例如,一旦发现食品企业存在卫生标准不合格或者食品标签有误,可以通知当地食品监管部门。联邦消费者保护部开设有“我们吃什么”网站,提供多种有关食品安全的信息,帮助消费者加强自我保护能力。

        通过信息交流,BVL可以及时发现风险。一旦确认某种食品有害健康,将由生产商、进口商或者州食品监管部门通过新闻公报等形式向公众发出警告,并尽早停止有害食品的流通。

      值得一提的是,欧盟范围内已经初步形成了统一、有效的食品安全防范机制,即欧盟食品和饲料快速警报系统。德国新的《食品和饲料法典》和《添加剂许可法规》的一大特点就是与欧盟法律法规接轨。
 

加拿大:系统管理保证食品安全


        加拿大是一个发达国家,其食品安全管理也居世界先进行列。该国采取联邦制,实行联邦、省和市三级行政管理体制。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采取分级管理、相互合作、广泛参与的模式,联邦、各省和市政当局都有管理食品安全的责任。

        联邦一级的主要管理机构是农业部下属的食品检验局和卫生部。这两个部门相互合作,各司其职。卫生部负责制定所有在国内出售的食品的安全及营养质量标准,以及食品安全的相关政策。食品检验局负责实施这些法规和标准,并对有关法规和标准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省级政府的食品安全机构提供在自己管辖权范围内、产品本地销售的小食品企业的检验。市政当局则负责向经营食品成品的饭店提供公共健康标准,并对其进行监督。

 

        政府要求农民、渔民、食品加工者、进口商、运输商和零售商根据标准、技术法规和指南来生产、加工、运输和经营。家庭、饭店和机构食堂的厨师则要根据食品零售商、加工企业和政府提供的指南加工食品。

       加拿大三级行政机构对食品安全的系统管理,使得加拿大的食品安全基本得到了保障。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加拿大食品检验局的工作人员是当然的排头兵。总部设在渥太华的加拿大食品检验局总共约有4800多名训练有素的雇员,在全国设有4个区域办公室、18个地区办公室、185个田间办公室,还有数百个工厂、21个实验室和研究室。加拿大食品检验局大批的一线检验员、兽医和科学家,除了检验肉、蛋、奶、鱼、蜂蜜、水果、蔬菜及其它加工食品外,还对动物屠宰和加工企业进行食品安全检验,对不符合联邦法规要求的产品、设施、操作方法,采取相应处罚措施,甚至追究法律责任。

        除加拿大食品检验局和卫生部外,加拿大联邦政府的其他部门也参与相关的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如外交部和国际贸易部参与食品进出口贸易和国际间的食品安全合作。此外,高等院校和各种专门委员会等机构也参与食品安全的管理和研究工作,例加拿大谷物委员会,加拿大人类、动物健康科学中心,关扶大学等。

        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一个公民的健康甚至生命,因此食品安全管理不仅是政府部门的事,广大公众也要积极参与并同有关部门合作。在这方面,加拿大消费者协会成立了“食品安全教育组织”,并通过互联网向消费者提供如何避免病从口入的信息和知识。消费者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向消费者协会等组织和管理部门反映食品安全问题。这充分体现了食品安全人人有责的全民意识。

瑞士:社会重视 管理严格

 

  瑞士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普遍比较强。记者曾在瑞士的一所小学里听过一堂关于饮食卫生的课。老师告诉学生说:“食品标签上注明的保质期和储存温度等都是经过反复科学试验才确定下来的。不要以为食品虽过了保质期,但只要没有异味或变质就可以食用,这是不科学的,因为过期食品中有害细菌的含量往往已经超标,只是人们的味觉无法感知罢了。”学生们也都知道,在家里一定要严格遵守食品保质期,按照食品保鲜要求储藏食品等。

  瑞士的食品,从源头到加工,经过流通,再到消费形成了一张的严密的监督保护网。源头方面,瑞士法律法规要求农作物种植者和家畜饲养者必须严格按照有关部门制定的安全标准,选择和使用农药、饲料,保证动、植物的健康和卫生;加工方面,瑞士销售领域的两大巨头“migro”和“coop”都拥有自己的食品加工企业,并且瑞士有关部门为小企业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卫生安全管理条例;流通方面,在瑞士,销售食品的基本上都是超市和商店,减少了食物变质或污染的可能性;消费方面,瑞士长期以来倡导消费者直接参与保障食品安全的体系,造就了一个食品安全意识水准很高的消费者群体。  

  以动物食品为例,瑞士全国现有的160万头肉牛和200万只猪、羊都有饲养档案,上面记录着出生日期、喂养的饲料、得过什么病、用过什么药等等,这份档案将陪伴家畜一生,以便随时查询。宰杀前,官方兽医首先要对宰杀动物的饲料进行审核,合格后才发放宰杀许可证;屠宰后,还要检查肉内是否有寄生虫、传染病毒等;进入生产车间进行食品加工时,要检查食用香料和添加剂的含量。在运输过程中,食品必须处于冷冻状态,不新鲜的肉绝对不允许上市出售。因此说,安全卫生检查伴随着售前的每一个环节。

  去年上半年的一天,日内瓦州卫生局突然决定调集所有超市的过期食品处理档案查看,一家超市因销毁过期食品数量过于少而被卫生局查处,结果,原来是这家超市在过期食品处理后疏忽了登记手续。即便这样,这家超市还是被罚了款。在日内瓦记者所在的社区,去年就有一家咖啡馆因厕所卫生不达标被停业整顿,一家中餐馆因抽油烟机上积攒了油污而被罚款。

  另外,为了了解市场的实际情况,微服暗访、佯装一般顾客深入到饭店和商店以及医院、机关、学校和公司的食堂购买各种食品,然后送到食品卫生机构进行检查,也是检查人员常用的手段。如果发现有违反《食品法》的,卫生局根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情节轻者罚款,情节严重者交司法机构处理。

最新评论

改名|钢镚|会员|联系我们|公卫人 ( 沪ICP备06060850号-3|沪公网安备31010402334125号 )

GMT+8, 2025-9-18 13:54 , Processed in 0.035492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