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ews.163.com/11/0112/14/6Q71D13B00014KBT.html
官方还没向世卫组织提交控烟履约报告
网易新闻:最近发布的控烟报告结果显示,我国控烟五年是基本宣告失败的。对这样的一个结论,你觉得它是否客观?
杨功焕:其实媒体比较喜欢用“控烟宣告失败”这样作为总结。
这个报告中我们是对控烟履约的政策执行打了一个分——37.3分,我们认为这个打分还是很客观的。因为这并不是凭几个专家臆测出来的,而是通过一个非常严格的随机抽样,用10个关键问题来测试了5项政策的执行,在这个基础上得出来的分数,所以37.3分应该说是比较客观的一个判断。但是如果就把这个引申为整个中国控烟的失败,我认为还是不够客观。
网易新闻:报告出来之后有没有向世卫组织进行提交?
杨功焕:这是专家报告,不是国家的工作报告,所以它没有义务和原则(向世卫组织提交),世卫组织一般来说接受的是国家工作报告,但是这个报告也可能会被有些国家称为是“影子报告”,就是说除了官方报告以外,民间组织或者专家团队,包括其它的非政府组织、控烟组织做出来的这份报告。这个应该算是在中国的一份“影子报告”吧,或者叫做专家报告。
网易新闻:中国官方到目前为止有没有出台过控烟报告?
杨功焕:按照框架公约履约要求,头一份报告是要在三年以后递交,此后每两年提交一次。中国三年前提交过后,到现在第五年的时候,官方还应该向世卫组织提交履约报告,但是到目前为止它们的报告还没有提交上去。
但是世卫组织为了追求形式统一,这份报告更多的是以表格的方式来填写的,而不像我们这份专家报告是对很多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
网易新闻:这个报告有没有一个数据能具体说明抽烟到底有多大危害?抽烟的危害有没有被高估?
杨功焕:实际上我们这份报告也明确地测量了,在2005年就有120万人死亡归因于使用烟草,中国当年死亡人口总数大概是700多万,吸烟大概占到16%左右,这是很可怕的。而且死亡人口中三分之一是在70岁以前,即40—69岁之间死去,在大家寿命都很长的情况下,这部分人都应该是属于早亡。
这种早亡人口对社会劳动力的影响,对其家庭的影响简直太大了。可以这么说,在中国,吸烟是导致慢性病的头号危险因素。
烟草办变成了“自产自销”、“自我管理”
网易新闻:当时中国加入《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以下简称“控烟公约”或“公约”)是自愿的吗?
杨功焕:当然是自愿的,谁都不可能强迫一个国家加入。实际上,要加入这个公约,程序是非常复杂的,如果在任何一个环节上有人不同意,加入和批准都不容易做到。
中国是在2003年11月签署了这个公约,签约完了决定是否能够报上去批准,这里面每个条款所涉及到的履约部委都要进行文件转述,所有部委都签完字、同意报才行,所以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公约文件的传输才结束,在2005年8月人大才批准了中国的加入。
批准完了还有一些手续,最后走到2005年10月才把批准的文件正式提交给联合国,又过了90天,也就是到2006年的1月8号,中国的公约才正式生效。
所以你从这个过程就能感觉到,这是中国政府自愿的行为,而且是得到了相关部委批准、认同的,并不是说一个偶然的机会或者是谁强迫政府加入的。
网易新闻:既然加入过程如此严格,中国政府当时的态度应该是积极控烟的?
杨功焕:当然。
网易新闻:那为什么后来的控烟结果却不尽人意?
杨功焕:实际上从2000年开始,中国政府就组织了多部委代表团去进行公约谈判,因为我当时本身也是谈判团的专家,当时国务院批准去谈判时就告诉我们,一定要积极促成控烟公约,虽然这个谈判团里面也有国家烟草专卖局的代表,但我觉得大方向是积极的。
但是这一点也不容否认,在谈判以及在批准的过程中,也不是完全一致,也有不和谐的声音,就是来自国家烟草专卖局。虽然烟草专卖局在里有不和谐的声音,但总体态度是积极的。
2008年,中国变成了烟草专卖局管理控烟
网易新闻:后来为什么政府态度出现了变化?
杨功焕:由于有不和谐的声音,所以在公约生效后,控烟公约在中国内部谁来履约,谁来做领导部门,实际上就稍微做了一些部门机构、管理机构之间的调整。
首先领导权从发展改革委调整到了经济运行局,经济运行局成了管理烟草专卖局的上级机构,那个时候它的态度就很微妙了,就不是那么积极了。但是那时也还好,烟草专卖局的声音和卫生部门的声音基本上还是比较平衡的。
到了2008年大部制调整,就分出来了工业信息化部。烟草控制工作转到工业信息化部,所以我认为它们的公关应该是成功了。
在工业信息化部,烟草专卖局的地位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转变,烟草专卖局的局长变成了工业信息化部的党组成员,这样你就会明白,它实际上整个成了工业信息化部本身负责部门。
所以2008年那年,中国在烟草控制中的领导机构发生了非常大的转变,从那以后,中国的控烟就变成了是由烟草专卖局在管理了。
网易新闻:能不能理解成烟草成了“自产自销”,然后“自己负责、自己管理”?
杨功焕:对呀,原来在发改委的经济运行局,至少是一个商业部门在管,虽然它也会兼顾到烟草专卖局的利益,但是相对来说还比较有一点点平衡。
到了工业信息化部,那就是变成了它作为一个管理烟草生产的部门,甚至于就是烟草企业在管理烟草控制。
所以它们接下来的第一个举措就是针对控烟公约十一条,在2008年4月份出台了中国国内烟草包装的规定。这个规定就把烟草专卖局应对《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对策研究放到了国家文件当中。
网易新闻:明确立法后就有了和控烟公约有可以对抗、可以平衡的东西了。
杨功焕:对,它实际上就是说完全对抗了《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要求。
当然这个也不仅仅是在到工信部以后烟草局才做的这个事情。作为烟草企业,在控烟公约谈判的过程当中,烟草专卖局就组织了70多位专家,花了两、三年的时间,做了大量研究,我们在提交控烟对案时,临行前团队内部开会时,烟草专卖局都会拿出来它们应对控烟条例的东西。
本文内容由 epiman 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