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05|回复: 0

“翻译标准”新解

[复制链接]
laoliu 发表于 2009-2-21 19:44: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册后推荐绑定QQ,之后方才可以使用下方的“用QQ帐号登录”。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翻译标准”新解
$ I3 b! z. Y* r; o( K/ N8 K% y. _; U. @
  牛谷芳7 k- H; X' i" D# g! I( ^1 @
& v8 g3 j! Z. C! E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 山西晋中 030600)* ~+ S9 J4 L8 }1 }4 L4 t+ C! j

  ^1 ^8 k3 J# _# e% O6 l
. E7 O& K1 ?# `. \& L2 a, ?) Y  摘 要:本文就由来已久的翻译标准的讨论,提出尝试用两个标准来衡量一下各种“翻译标准”,只有一元翻译标准才是正确的翻译标准。就是译文必须在内容/ 意义/ 意旨/ 精神/ 值/ 效/ 功能,以及风格两方面信于/ 忠实于/ 似/ 适如/ 对等于/ 等于原文。
% c  s; _7 f3 K3 e- \) n" I; [5 U3 ?/ l! b
  关键词:翻译标准,信,一元标准,三元标准/ R4 n7 t4 J; d
3 K5 N& N; K1 ?8 a) ]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8499(2004) 01 - 0126 - 04
, i3 ~5 I$ v; [4 U9 ?' J/ ^8 e9 r5 ^: u% \  [. H
  关于翻译标准的讨论,总是人言相殊,好像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典型的例子是关于严复的“信、达、雅”中的雅的讨论:1 X% j4 ]1 |. W( @' N5 n+ i
    有完全赞同的,有坚决反对的,有基本肯定但将“雅”重新解释为“美”或“发挥译文优势”的,有将其改为“切”的。但讨论来讨论去,仍然没有普遍接受的结论,连得出普遍接受的结论的希望也是很渺茫的。这种现象的根源是什么呢?
- h7 L$ c7 B( A4 c+ W5 @; h( _9 y   有探究其根源,还得从分析“信、达、雅”的来源入手。“信、达、雅”并非来源于对翻译本身进行的分析,而是来源于根本没有从事过翻译理论研究的古人的言论。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说:“《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矣。’又曰:
* s5 ~( w" a& `8 J. l) C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 T3 ?( ^! }/ x( M8 Y/ E# N3 H- w
   他说得明明白白:“信、达、雅”来源于那些古人的零星文论,本来是“文章正轨”,但他认为可以直接移做“译事楷模”。这等于是说,翻译与创作是一回事,因此标准也相同。但是,反对者与赞同者的理由,大都是从翻译实践中句出若干译例,证明自己有理。但你有你的实例,我有我的实例,结果谁也说服不了谁。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只能把这个问题提高到理论上来认识:翻译与创作究竟是不是一回事?“文章正轨”是不是能直接借用为“译事楷模”厘定翻译标准的标准是什么?
9 J% E2 k4 m8 w5 y6 w) Z  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必须明确,翻译不是创作,而是复制。
$ S  D2 i' y' f8 |; _+ L, \$ b    “翻译不是创作”这个命题本来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谁都想把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说成是光荣伟大的事业;而在文字工作中,创作当然比复制光荣伟大。我们听说过伟大的作家,但从来没有听说过伟大的复制家。于是有不少人总想把翻译往创作(创造) 方面拉。但这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并无真正科学的依据。真正科学的依据只能是对翻译与创作的区别进行真正科学的分析之后的结论。; z/ L+ L5 L+ ^* f
    论述创作与翻译之间的区别,译论家们用了各种方法。+ j3 R, D8 C+ D& ]
   曾虚白曾经用过一个比喻:“我们比方拿摄影术来做文学的比例,创作是直接取景,翻译却是翻版。”
3 a) \+ }. R& f: T  E   刘半农则在《答王敬轩书》中用普通语言说:“当知译书与著书不同,著书以本身为主题,译书应以原本为主体;所以译书的文笔,只能把本国文字去凑就外国文,决不能把外国文字的意义改了来凑就本国文。”; }* u6 D. {5 f: W' |2 S5 J% C+ y' x4 Y
    范仲英则做过详细的论述。他说,写作的特点,可概括为“心中有数,自己决定”。作者自己决定“写什么”(题材、观点、看法) , “给谁看”(写作对象) ,“用词结构和表现手法”。“写什么”决定下来并写出来之后就是内容;“用词结构和表现手法”2 Q1 {7 `( z5 u8 l: \
    就是怎样写,决定下来并使用之后所取得的效果就是风格;而“给谁看”是决定“写什么”和“怎样写”时考虑的因素。因此“自己决定”是创作的本质特征。
! S$ k. f6 x, W$ `+ w    范仲英说,翻译的特点是“人云亦云”、“不容更改”、“先理解,后动笔”、“克服原语的干扰”。根据范仲英的说明, “人云亦云”主要是只内容的复制;“不容更改”则既指内容的复制,又指风格再现;“先理解”是了解“人”之所“云”与如何“云“在前,6 u2 Q7 T( `4 f2 ^! v
   “后动笔”指译者“亦云”在后,以保证“亦云”不背离“人云”;“克服原语的干扰”是指在“亦云”时要使用译语而不能使用两种语言的混合物,这主要是指句法方面。因此,“人云亦云”是翻译的本质特征。而“人云亦云”就是语言使用领域的复制。6 J" {" P! d# T1 N2 _
   单说翻译是复制的人就更多了,具体方式也各异。% L1 t5 Q2 p) |$ I4 k* C9 i
  陈西滢用的是比喻:“翻译与临画一样. . . . . . ”1 Q, y2 t* F) e7 R+ {
  茅盾用的是普通语言:“文学翻译的主要任务. . . . . . 在于把原作的精神、面貌忠实地复制出来. . . . . . ”$ Q1 @) M& y+ R. }& b' `2 |
  专门的论述家用的是正式的定义:
& a* A5 U7 r$ L- m  奈达和泰伯:翻译是在接受语中制造出原语信息的最近似的自然等值物,首先是在意义方面,其次是在文体方面。(Translating consists in 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 first in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制造等值物”; Z, y! N6 w. d) W) Y6 [2 T; u( D
  就是复制。
9 |; s$ w- ~  N: M$ g* L  卡特福德:翻译可以定义为:将一种语言(出发语) 的话语材料用另外一种语言的等值话语材料替代。( Translation maybe defined as follows : The replacement of textual material in onelanguage (SL) by equivalent textual material in another language( TL) . )“用等值话语替代”就是复制。* M+ ~. b' ^' H- }% I
  巴尔胡达罗夫: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话语) 在保持内容即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保持内容不变”就是复制。* \  r- |- b! D# {
  张培基等: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活动。“重新表达同一思维内容”就是复制。% |6 q% W) c5 y. @6 z7 N
  张今: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 O2 F( Y# g3 k# ^" b
  它的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或) 文化进步,
+ U, l" L" s! Q& k: C- d2 d+ y- j  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中包含的显示世界的逻辑映象或艺术映象,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中移到另一种语言中去。“把同一映象移到另一种语言中去”就是复制。
- P1 h8 [' p3 }' x/ I  当然, “复制”并不意味着一切都不变。如果要求一切都不变,那只有用原文的版、用质量稳定的原造纸厂出产的纸和原油墨厂出产的油墨进行翻印才办得到。翻译这种复制是变中求不变。变的是表层的语言,不变的深层的“信息”、“值”、“内容”、“意义”、“思维内容”或“现实世界的逻辑映象或艺术映象”。以“达”为例,从原文的达到译文的达,表层可能要变;但同为达则是不变。如把中文的“主谓宾”结构译成日文的“主宾谓”结构,是表层的变;二者同为达,则只深层的不变。再以习语翻译为例,不将“得红眼病”译为“be ill with red eyes 而译为be green - eyed ,这是表层的变,但译文与原文都表示“老是嫉妒别人”,这是深层的不变。因此变与不变在翻译中是同时存在的,问题是两者是不是平分秋色的。从两者的关系来看,% E4 W8 p. M4 u& m
  不变是主,变是从;不变是目标,变只不过是达到目标的手段;
% z& n+ O- R7 x# v9 L0 c  不变是译者求之不得的事,变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魏象乾在谈到汉译清(即满文) 中的增减、颠倒是说得很精辟:“此以清文之体,有不得不然者,然后从而贬值,岂恃此以见长哉?/ j- u  X  _$ q
  即变是迫不得已的,不能为变而变,把变作为卖弄的本钱。迫不得已的表层的变应以深层的不变为目标,受到深层的不变的约束。从范围来看,深层的不变是普遍的要求,表层只是在确有必要时才变,因而是局部的。原因是:不同语言的差异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其间有许多语言普遍现象;不同语言负载的文化有差异,大个民族的成员都是人,都住在同一个地球上,文化普遍现象要远远多于文化差异。因此,即使是在表层,除了语音、书写之外,变也是局部的。因此,只有“不变”才反映了翻译的本质。, l( E3 g# h/ _0 ]" ]4 c+ G
  在前面所列定义之中,还有“最近似的”、“自然”、“准确而完整地”、“完好无损地”等词语。问题是,这些词语是不是翻译的定义中必不可少的东西? 即它们不是翻译的本质属性中一部分? 这取决于这样一个问题的答案:是不是完美的翻译才算翻译? 如果只有完美的翻译才算翻译,那么从“完美的翻译”这个短语中去掉“完美的”三字,留下来的“翻译”就不算翻译了,那就等于说“翻译不是翻译”。事实上,像其他一切事物一样,翻译也有好有坏,好的翻译固然是翻译,坏的翻译也仍然是翻译。因此,这些修饰语并不反映翻译的本质。
+ X/ J4 ~! r+ x" s/ x) ]  既然好的翻译坏的翻译都是翻译,那么谈论“翻译标准”
; z0 C4 @" _# A( h% G' a1 e  就没有意义了。要谈论标准,就得说“好翻译”的标准,或者借用马建忠的话说,说“善译”的标准。! z( U/ b, N; f7 _6 n
  笔者认为,首先,翻译标准的任何表述方式,都必须反映作为复制的翻译所追求的目标。而这个目标就是“不变”(标准一) 。但是“不变”意味着原文与译文之间的不变。如果“翻译标准”只与原文有关,实际上就成了阅读欣赏的标准;如果只与译文有关,实际上就成了用一种语言进行写作的标准。
9 x1 c$ F$ H9 K1 b: c* J* q% e, g  其次,我们既然是谈论“翻译标准”,就是说这是普遍使用标准。否则就该说“某种文字的翻译标准”,或者“某些译例的翻译标准”。这就意味着,一个反例就可以推翻被人们认为是普遍适用的“翻译标准”(标准二) 。
$ f. `  T, k0 S/ k  我们以这两个标准来衡量一下各种“翻译标准”。% a. r% G9 ^9 O' C1 M; F7 ~) {0 U
  第一类翻译标准是三元标准,其中只有一元符合衡量翻译标准的两个标准。
8 \4 e' [/ a. i6 }% s) E( S2 ]  1 、严复的“信、达、雅”。只有“信”符合标准一。“达”与“雅”都只是作为创造的写作的标准,即“文章正轨”,也都是“译事楷模”,如果说“文章正轨”不能作为“译事楷模”,那么“信”也不能作为“译事楷模”。为什么“信”又是例外呢? 这是因为,作为“文章正轨”时, “信”指“立诚”,就是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把它作为“译事楷模”时,“信”的意思变了,成了“意义不倍原文”。意思变了之后,“信”就反映了翻译追求的目标,因而符合标准一。如前所述,迫不得已的变,是以深层的不变为目标的。因此, “信”不可能有反例,符合标准二。“达”和“雅”就不同了。不分青红皂白要求译文“达”与“雅”,是脱离原文的“达”与“雅”,因此知识协作一般文章的标准,没有反映翻译所追求的目标,不符合标准一。关于“达”与“雅”是不是有反例,0 [; b! ?7 `; e
  赵元任说得好“不过说起雅的要求来,虽然多数时候是个长处,可是如果原文不雅,译文也应该雅吗? 比方一个人告人骂他You are a damn fool. 公堂的通事翻译成了“你是一个很愚笨的人。”雅的程度固然增加了,可是信的程度减低了,甚至还会影响到打官司的结果呐。至于达的要求,多半时候是个长处,比方一个病重或受伤的人说话不清楚,一个当翻译的对医生翻译清楚了当然是应该的。可是一个小说家描写各种任务在辞令上的个性的不同,要是一个译者把人人的话都说得一样流利通畅,那么达是达了,可是对于原意就“失信了”。的确如此。《鲁滨孙漂流记》里的星期五随鲁滨孙从西班牙进入法国时在山中遇熊,他想逗那头熊玩,对鲁滨孙说:“O Master !7 m0 x5 w/ M2 @' @; U
  You give me te Leave ! Me shakee te Hand with him: Me makeyou good laugh. ”笔者将其译成:“啊! 老爷! 敢请允许小人同其握手。小人定令老爷大笑不已。”这种特点就荡然无存了。
$ Z' y( d9 z; ~9 W  这些就是反例,足以把“达”与“雅”从普遍适用的翻译标准的宝座上拉下来。
- t' @7 D) C9 h  话又说回来,在多数情况下,译文还是得“达”与“雅”。那么如何反映这个多数情况的要求呢? 一般人认为,“信”就是指忠实与意义。其实,“信”只是“忠实”而已,并不限于意义。- c( W8 ?$ O# S& t! @
  除了意义(其实是内容) 方面忠实之外,还可以包括风格方面。# x; p% W: b. l
  “达”与“雅”都是风格方面的问题。“雅”是风格的一种,通顺程度是风格的一个因素。因此, 简单地说, 翻译的标准就是“信”,详细一点说,翻译的标准就是“信于内容与风格”。
( F, A1 A1 ]  |" {9 [  2 、林语堂的“忠实、通顺、美”。“忠实”就是“信”在白话中的同义词,因此,“忠实”可以作为普遍适用的翻译标准。但“通顺”即“达”, “美”与“雅”类似,与严复的“达”、“雅”一样,不能作为普遍适用的翻译标准。
1 K& }) ]2 I- Q6 S3 f  3 、许渊冲的“忠实”、“通顺”、“修辞”或“信”、“达”、“优”(发挥译文优势) 。“忠实”、“信”与“通顺”、“达”不必再讲了。“修辞”与“优”更是明显地脱离原文,是地地道道的单语写作(主要是文学作品的写作) 要求,不符合标准一。不应“优”的反例更是多的很,不符合标准二。将“Elle mourut (She died. ) ”译成“魂归离恨天”就是脱离原文进行修辞或发挥译文优势的译例,从根本上违反了“信”的标准。因此,脱离原文的“修辞”、“优”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有害的。
# C& e, N$ p# \! N2 x  第二类也是三元标准,但实际上是二元标准,其中一元符合本文提出的衡量翻译标准的两项标准,另一元不符。% L0 L& J- f. i/ W. {
  1 、18 世纪英国翻译理论家泰特勒认为,翻译原则有如下三条:
7 Z( B- y" @# Y, W2 U  First general rule : A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第一条一般规则:译文应当完全复制出原文的思想。) Second general rule :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in a translation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that of the original. (第二条一般规则:译文的写法与风格应当跟原文的写法与风格性质相同。) Third general rule : A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 (第三条一般规则:译文应当完全跟独立写作一样流畅)
/ G! [3 \, q5 `( v! y, H  他的第一条标准就相当于“译文在思想方面信于原文”,
6 n. I! i  _$ `8 k& ^0 s# u4 Z  与严复的“信”一致。第二条就是“译文在风格方面信于原文”。这两条是符合衡量翻译标准的两条标准的。第三条就不同了,不是说“译文在流畅程度方面与原文一致,而是脱离了原文的流畅,与严复的“达”完全一样。因此,泰特勒的翻译标准是“信于原文意义与风格”加上脱离原文的“达”。5 G) y5 p$ q5 J$ v  G
  2 、刘重德的“信”、“达”、“切”。刘先生在最初把严复的“信”、“达”、“雅”修改为“信”、“达”、“切”时对这三个字的解释是信———保全原文意义,达———译文明白通顺,切———切合原文风格。其中的“信”与严复的“信”完全相同。“切”实际上是“信”的另一种说法。这两条可以用一条来概括:“信于原文意义与风格”。“达”与严复的“达”相同。可以看出,刘先生的翻译标准与泰特勒的翻译标准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内容与风格方面的“信”加上脱离原文的“达”。不过,后来刘先生把“达”重新解释为“达如其分”,其中的“如”实质上也是“信”的一种较为模糊的说法。因此,刘先生后来主张的翻译标准实际上只是一个字“信”,译文应在意义、通顺程度、风格三方面信(如、切) 于原文。按照这种解释,“信、达、切”三字实质上是衡量翻译标准的标准。但是,这里还有两个问题。一是“达”与“信、切”不属于同一类,而跟“意义,风格”属于同一类:1 M4 U; o: N4 O3 M. F/ m4 ]4 h
  笔者认为通顺程度是风格的最基本的因素之一,应该归如风格范畴。
0 T1 h& i4 K0 \ 3 、奈达为翻译所下的定义实际上不是“translating”的定义,而是good translating (善译) 的定义。其中包含着翻译标准。这个标准就是equivalent (对等) 。“对等”反映了作为复制的翻译所追求的目有反例。应该对等的方面,& P: Q6 c4 D$ A) H6 c5 H0 A' Q0 a
  则是意义与风格(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 and secondly interms of style。因此,这就是意义与风格方面的“信”。但equivalent 前面还有个natural ,而自然就是不别扭,不别扭就是流畅、符合习惯,流畅、符合习惯就是“达”。这也是部分青红皂白的“达”,与原文或原文中的某一部分是不是“达”没有关系。所以,他的翻译标准实际上与泰特勒的翻译标准是完全相同的,即内容与风格方面的“信”加上脱离原文的“达”。$ w$ I1 H: q, O6 k
  4 、钱钟书的“化”。钱钟书为“化”字所作的个人的解释是:
& W0 f4 ^) ~1 T; L1 }6 ?7 K# C; R  “把作品从一过文字转变成另一过文字,既能不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其中“把作品从一过文字转变成另一过文字”指的是“翻译”,“不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就是“达”,“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就是“信”,不过,“风味”是什么呢? 大概与“神”或“神韵”没有多大区别。这样一来, “化”就是“神似”加“达”,而如前所述,这个“达”是脱离原文的:“达”。( |- i% \) x& K  V/ h
  最后一类是一元标准,符合本文的衡量翻译标准的两项标准。
/ }# u& g4 f* }; c9 O' x  1 、陈西滢与傅雷的“神似”。“似”是说“译文似原文”,是作为复制的翻译追求的目标, 没有反例。如果连“相似”都做不到,译文就不是译文了。这个“似”字比“信”字好,因为“信”字可能使人误以为译文可以在内容与风格方面与原文完全一致,而四“似”字暗示这只是基本一致。这基本一致的东西是什么呢? 就是“神”。可惜“神”字太“神”了,虚无飘渺的很。用来解释“神”的词语也是“神韵”、“精神姿致”、“作者个性的结晶”等,仍然神秘得很,抽象的很。
4 Q1 S5 {3 F9 [- u' y  t6 Y$ v  2 、陈西滢虽然主张“神似”,但实际上还是主张“信”:译者在译书之前,不应当自己先定下一个标准,不论是“雅”,是“达”,是高古,是通俗,是优美,是质朴,而得以原文的标准为标准。. . . . . . 所以译文学作品只有一个条件,那便是“信”。
! G7 N" v4 d& I! }. J  3 、巴尔胡达罗夫提出“等值翻译标准”(《语言与翻译》) 。至于在哪些方面“等值”,可以从他为翻译所下的定义中看出来:
% M8 J( H" }& G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外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就是说,译文与原文应该在内容意义方面等值,符合标准一;没有反例,符合标准二。他没有提到风格,这是个缺陷。9 V: A# k! h  P9 w# |
  4 、钱钟书还有一段被人们所忽视的关于翻译标准的论述:“译事之信,当包达、雅、达正以尽信,而雅非饰达。依义旨以传,而能如风格以出,斯之谓信。”他也认为,翻译的标准就是“信”,包括两方面的“信”,一是指“义旨”方面,而是风格方面。5 N! p: {* U& n' ^8 G% E: ]6 h
  只承认“信”或类似于“信”的要求是翻译的标准的人还有很多,只是他们并没有明说那是翻译标准罢了。
- }# p) S, q0 _+ X" c0 Y  5 、梁启超的“靡失”:“凡译书者,将使人深知其意,苟其意靡失,虽取其文而删增之,颠倒之,未为害也。”这个“靡失”,就是“信”,但限于“意”方面的“信”,没有提到风格方面的“信”。/ \: c+ e1 E" B
  6 、马建忠的“适如”:“夫如是,则一书到手,经营反复,确知其意旨之所在,而又摹写其神情,仿佛其语气,然后心悟神解,- F7 K( F( @. \. O$ i3 u+ W" o* V
  振笔而书,译之成文,适如其所译而止,而曾无毫发出入于其间。夫而后,能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则为善译也已。”他的翻译标准就是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原文) , “适如”; u. M$ o) @8 P9 B
  就是“信”。至于在哪些方面“适如”其所译,就是“意旨”、“神情”、“语气”。
: j+ x8 U- ]1 t* I2 i9 E1 i: I  }  7 、茅盾的“忠实”:“文学翻译的主要任务. . . . . . 在于把原作的精神、面貌忠实地复制出来。”他的翻译标准是“忠实”,译文应在精神与面貌方面“忠实”于原文,而“忠实”就是“信”。
1 z+ Q1 i" u1 q7 n/ }  F  按照本文的衡量翻译标准的两项标准,只有一元翻译标准才是正确的翻译标准。就是译文必须在内容、意义、意旨、精神、值、效、功能,以及风格两方面信于、忠实于、似、适如、对等于、等于原文。需要细致研究的有四个问题:一是“信”、“似”
3 X7 L% f4 P4 M4 g: H  等等各种说法,究竟哪一种最好;二是“内容、意义“等等究竟包括哪些方面、哪些层次;三是“信”、“似”等等能达到什么程度;四是如何把这个标准具体化,为各类文本的翻译确定更加具体的翻译标准。
# g3 j1 m1 u' d  但是,这一切都建立在本文所提出的衡量翻译标准的两个标准具有科学性这一假设之上。然而,不管它是否真正具有科学性,只要能够引起翻译理论界的重视,把它争个水落石出,再来判断各种翻译标准的是非就容易了。0 \) T. M' O* A0 ~2 d
  参考文献:) s' p! f3 y8 \# ?! r4 \
  [ 1 ]Nida Eugene A. et Taber , Charles 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Translation[M] . 上海: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 198[ 2 ] Nida Eugen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M] . 上海:/ C& s* M# w9 q4 I2 W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 , 1993[3 ]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M] .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 f! V7 [9 o) e$ t' ]; }: b* j  1994[4 ]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 . 刘半农·答王敬轩书[ A ] .5 }4 {5 @" o9 Z4 D4 Y
  1918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5 ]《翻译通讯》编辑部·论翻译[ A ] . 陈西滢·翻译研究论文集(1898 - - - 1948) [C] .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 6 ]《翻译通讯》编辑部,为发展文学翻译事业和提高翻译质量而奋斗[A] . 茅盾·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 - 1983) [ C]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 7 ]巴尔胡达罗夫·语言与翻译[M] . 蔡毅等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8 ]张培基等·英汉翻译教程[M]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9 ]张今·文学翻译原理[M] . 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10 ]刘靖之·论翻译中“信、达、雅的信的幅度[A] . 赵元任·翻译论集(1949 - - - 1983) [C]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 ,P104[11 ]彭长江·词典. 语法. 常识———翻译选词纵横谈[J ] . 外国语,
+ ?; m& Q7 U! A4 R* l% p  1998. 5[ 12 ]杨振道、韩玉奎·文章学概论[M] .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13 ]胡壮麟主编·语言系统与功能[M]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8 F" |4 B, L0 E; g& E
  1990[ 14 ]王秉钦·话语语言学与篇段翻译[J ] . 中国翻译,1997. 3[15 ]吕俊·谈语段作为翻译单位[J ] . 山东外语教学,1992 年第1 ,期[ 16 ]罗选民·论翻译的转换单位[J ] .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 [ 17 ]袁锦翔·略谈篇章翻译与英汉篇章结构对比[J ] . 中国翻译,
2 Q( d) t. |! J  1994. 6[ 18 ]奚兆炎·在高于句子的层次上翻译[J ] . 1996. [ 19 ]罗加诺娃·俄译德[M] . 莫斯科·高等教育出版社,1971[ 20 ]《翻译通讯》编辑部·论翻译[A] . 林语堂·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 - 1948) [C] . 北京:外  New Viewpoints on Translation Criterion6 c; F5 V  e8 R/ f5 Y* U) t
  Niu Gufang
7 V/ ^# [8 h8 r1 {1 c  Abstract :The present article attempt s to measure all kinds of t ranslation criteria by using two criteria ,so asto find that only monism is correct t ranslation criterion. That is , the rendering must be faithful/ resemble/ be equivalent in content 、meaning、spirit 、value 、function.9 i3 ?8 m0 P: A- [- L, l
  Key words :t ranslation criterion ;faithfulness ;monism ;trinomial criterion
" J. u. V5 B( Y8 _' Y& g " O0 Z7 @' L" ]1 `! X- L8 Z
来自:翻译中国 http;//www.FanE.c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会员|至尊|接种|公卫人 ( 沪ICP备06060850号-3 )

GMT+8, 2024-5-20 15:18 , Processed in 0.055474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