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976|回复: 1

[讨论] 人民日报:转基因院士为何遭围攻

[复制链接]
iavjssssmqee 发表于 2011-10-23 13: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册后推荐绑定QQ,之后方才可以使用下方的“用QQ帐号登录”。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人民日报:转基因院士为何遭围攻. W- `; O) x* v9 C; V2 b% s

! V/ B; I2 e: Q( M6 N7 f$ y( a+ W5 b; B9 l' S$ h
作者:蒋建科 田豆豆
# g1 B/ x$ K1 ^4 z. t3 v. |4 o" K. f9 _4 Q2 P. ]0 w" E
近年来,关于转基因的争论备受社会关注,甚至出现了妖魔化转基因、围攻转基因科学家的非正常现象,远远超出了理性讨论的范畴。为什么关于转基因的谣言到处流传?抵制转基因能解决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吗?怎样进行深入、有效的科普?1 t& I$ R* E2 J
/ M# M* f  l8 U. ]' H, p9 Y2 B
研发转基因水稻用了4年,而包括安全性试验在内的各种试验用了11年
. D- Q4 v7 g% Q: `7 L+ U, _6 |
' T- J! t2 B7 T+ C这是一起令人震惊的事件:中国转基因水稻研发带头人、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启发院士,去年11月26日下午应邀在中国农业大学做学术讲座时,居然遭遇意想不到的谩骂、围攻。在提问环节,一名中年女子突然站起来高喊:你这个卖***,为了你的美国主子把13亿人当成了小白鼠!随后,一个自称是“工程师”的男子冲到讲台前,试图抢夺话筒;有人打出“反对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的条幅,一位情绪激动的长者甚至将水杯掷向讲台……" r" W* D( o; L4 j2 k  ^% A" E

, F2 q5 Q. _4 T& B% {“我不知道这些人是干什么的,更不理解他们这种做法。” 前不久在河南安阳举行的第十二届全国植物基因组学大会上,记者见到了张启发,略显疲惫的他话语中流出些许无奈。6 c9 z- ], P# v2 ~4 l

' ?+ y8 P2 q& g; T张启发之所以遭受围攻,原因就在于他牵头研发的两个转基因水稻品种“华恢1号”和“Bt汕优63”,在2009年8月获得了农业部发放的安全证书。在取得种子生产许可证和种子经营许可证后,这两种水稻可进行商业化种植。
* h" |9 r# ]6 }9 h3 l; Q, ^5 S3 X! l# K" J5 |- l/ [% F# A
张启发说,两个品系的研发工作从1995年开始,1999年就通过了农业部的鉴定。经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以下简称安委会)安全评价和农业部批准,我们就转基因水稻分别于1999年—2000年开展了中间试验、2001年—2002年开展了环境释放、2003年—2004年开展了生产性试验,并与有关单位合作按照国家法规要求,进行了食用和环境安全性研究,获得了大量数据,在此基础上,开始申请转基因水稻生产应用安全证书。
( P0 y9 b- K; p: |( C1 H: X) i& A" p- B* N1 s% d! @2 }9 v2 z
根据安委会的评价意见,2004年—2008年,农业部转基因生物安全检测机构对转基因水稻的目标性状进行了检测验证,后又对分子特征、环境安全和食用安全的指标进行了全面复核检测,结果都证实该转基因水稻的安全性。: v% P. y, o9 ~/ j$ M  r

; f! s- e+ D2 \, o! a- j) E3 M; x“从开始研发到2009年颁发安全证书,整个过程长达近15年。其中,成果完成仅用了4年,而包括安全性试验在内的各种试验就用了11年。这表明科学家和国家对转基因水稻的研发极为慎重,管理极为严格。”张启发说,事实上,转基因食品是有史以来评价最透彻、管理最严格的食品。针对公众担心的转基因水稻的食用安全和环境安全问题,农业部指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等多个第三方单位和华中农业大学的科学家,进行了长期、反复的研究,结论是:无论是食用,还是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转基因水稻都跟非转基因水稻一样安全。“由于转基因水稻减少化学农药用量80%,实际上比非转基因水稻更安全。”" n+ }9 l+ y* b& @+ ~  q$ J1 y  Z! O
+ D+ {8 o- Z% I6 f- ~
反对转基因只会延缓我国生物育种产业的步伐,帮助国外大公司扩大垄断
5 t! c, c4 R9 }# s6 p: @6 [! f
+ y6 h- w3 m( w) N: f/ O在转基因研究与开发这一国际科技竞赛中,转基因水稻是我国不可多得的代表性领先成果。让张启发和他的同事意想不到的是,这一来之不易的巨大成果非但没有获得应有的鼓励,反而饱受质疑和争论;张启发和支持转基因的人士甚至被斥为“为外国转基因公司利益代言的卖***”,一些网民还把转基因水稻商业化与“西方帝国主义的大阴谋”、“亡国灭种的危机”、“第三次鸦片战争”扯在一起。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饶毅告诉记者,美国的华人朋友告诉他,他们收到反转基因组织匿名给他们散发的录像,激烈抨击转基因的国内学者和有关人士,并对他们进行人身攻击。
4 S1 U  p! @: N8 X4 Z0 m
! v! a+ X* h0 O- D# z4 B; B从事神经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的饶毅说,此前他不愿介入转基因的讨论,因为据他观察,中国国内和海外华人反对转基因的人当中,迄今没有真正懂行的专业人士。他认为,大众对转基因作物持谨慎的态度,对新技术和新产品要求高、要求严,是非常自然、合理的。“但是,过激批判转基因作物,甚至以无依据的说法打压我国的转基因作物研究,却是令人担忧的问题。”1 k9 r8 F0 z/ r

# Y9 b& V6 y# m' g2 ]; G% d饶毅指出,欧洲确实有少数人反转基因、反对所有新技术,鼓吹有机食物。“有机食物不是新东西,就是中国传统模式的种植产物。在耕地逐年减少、人口逐年增加的现实条件下,产量极低的有机食品只能满足少数有钱人的需要。”
  u5 s; J* w3 _4 M6 R( v5 f8 g# Q) z1 ^  u  E- A
对于“不吃美国转基因食品”的主张,饶毅认为,这丝毫不能影响美国产品出口到中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转基因大豆。由于中国没有搞转基因大豆,种植的非转基因大豆产量低、成本高,巨大的需求缺口只好靠美国物美价廉的转基因大豆来弥补。“反转基因只会减慢中国新技术的进步与推广,帮助国外大公司扩大垄断。所以,一些人士貌似保护中国人民,其实后果只能是损害中国自身发展,使中国长期依赖进口国外产品。”  W4 a& U+ @8 I0 g
4 z8 q- ^$ d% g
“21世纪是生物技术的世纪,如今,在这个高科技领域的国际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无数事实已经证明,核心技术是无论如何也买不来的。”张启发不无忧虑地说,如果因为这些质疑而影响到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延缓我国生物育种产业的发展,削弱我国在这一高科技领域的竞争优势,最后落入花费巨资却购买不到国外核心技术的怪圈,给国家和民族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那才是最可悲的。7 \/ j7 I- M: I+ H
) K. K& E4 r" n5 v' E4 W2 ^! b
一项调查显示,84%的参访者承认,对于转基因作物“一知半解”和“完全不知”
" ]; t" ?' D. H' o4 ^7 }9 G  [# _! N4 S1 U* E
良好的舆论环境是新技术健康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据张启发介绍,在1999年以前,转基因作物的研究环境较好,我国在这一高科技领域捷报频传,尤其是国产转基因抗虫棉,不仅夺回了国内的大部分被跨国公司挤占的市场份额,而且掌握了其自主知识产权,大大鼓舞了科技人员的士气。国产转基因抗虫棉推广12年来,创造了超过330亿元的经济效益,对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发挥了巨大作用。如今,我国抗虫棉技术不仅打破跨国公司垄断,在国内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而且走出国门,向印度、巴基斯坦等国转让,在国际棉种市场上争得了一席之地。
0 n' b: l* q% E6 m& H. `  S; C) j: _
7 K* \( n5 N$ k5 R) O/ m: b: V3 |6 ^. M“研究转基因水稻并不是个人的兴趣决定的。作为一名科学家,选择研究领域必须瞄准国家的战略需求。” 张启发说,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具体到水稻领域,当务之急就是要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减少农药残留和对环境的污染,在确保稻米数量安全的同时,也保证稻米的质量安全。研究转基因抗虫水稻,正是为了满足这个实际需要。
6 ~$ k2 V  K, i% B( \" H/ Q( F% _  v0 U0 G- d+ V$ f
为此,张启发和水稻科学家提出了发展绿色超级稻的建议,其目标可以用16个字来表达,即“少打农药,少用化肥,节水抗旱,优质高产”。要实现这个目标,采用转基因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技术路线。
# `( d8 B) U# j4 o4 f; ^. E: c) g$ i, \3 J( Z9 s& h3 o
让科学家担忧的是,近年来网络上“转基因食品危害健康”的言论比比皆是,不仅加剧了公众的疑虑,甚至导致一定程度的社会恐慌。
" \. f8 B! [, z0 G
, N$ t9 z$ F7 j/ Z专家指出,大部分公众对于转基因的怀疑和畏惧是因为陌生和不了解。2010年4月,《小康》杂志社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4%的参访者承认,对于转基因作物“一知半解”和“完全不知”。
7 F# f* b; J/ ?0 H7 A$ J' H( O2 M% s! U- z
一些科学家坦诚:长期以来,他们只专注于转基因技术的研究,而忽略了科普,造成了公众的转基因认知空白,导致各种传言乘虚而入。! K7 c. R. c. A) y4 D' U' y# g

% E3 Y9 p  S) s4 D/ y8 z如何开展扎实、有效的科普?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真真及其团队所做的“共识会议”,不无启示。2008年底,李真真课题组在北京市西城区某社区招聘了20名志愿者(其中一些人原本对转基因食品几乎一无所知),进行专家讲座、现场互动、专家答疑,在此基础上,志愿者们以健康、环境、伦理、规制等为主题,展开自由讨论并完成了一份“结论报告”。
& T) p4 G" ^% N
) k4 q# n2 w% p) M) S在这份由普通志愿者共同签字的“结论报告”中,有一段话耐人寻味——( {9 u) t3 P3 B* _/ z

' Q: T$ a- t. y“我们认同‘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是基本安全的’说法。但是,由于迄今为止,科学研究没有提供有力的证据,证明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的长期影响是否安全。因此,我们仍然对其潜在的、长期的影响心存担忧。我们基本相信科研机构和政府所提供的信息,也希望科技界和政府能够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诚实地公开相关信息。”
  v4 |0 }$ p/ n2 F/ m1 p( Y  _' G0 \
FOOD 发表于 2012-7-20 00:28:51 | 显示全部楼层
他是我母校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的院长。踏踏实实干事的一个人。转基因遵循个案处理,那些谩骂的人拿不出一个有科学依据的实验来否定他的成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会员|至尊|接种|公卫人 ( 沪ICP备06060850号-3 )

GMT+8, 2024-6-17 21:19 , Processed in 0.132224 second(s), 5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