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48|回复: 1

[其他话题] 英国皇家学会院士彼得·莱德利:中国人应少些科研之外的压力

[复制链接]
iavjssssmqee 发表于 2011-4-12 23:00: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册后推荐绑定QQ,之后方才可以使用下方的“用QQ帐号登录”。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4月6日,英国皇家学会院士、英国皇家化学学会院士、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莱德利(Peter Leadlay)做客武汉大学珞珈讲坛,为学子们带来一场题为《天然产物药物生物合成的分子装配线》的讲座。校长李晓红向他颁发了武大荣誉教授聘书。

彼得的实验室是当今抗生素生物合成研究领域最活跃的研究组之一。他同时担任多个国际重要学术刊物的编委和审稿人,如《自然》、《科学》、《自然—生物技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德国《应用化学》等。

作为多个顶级学术刊物的“把关人”,他怎样看待中国学人对论文的孜孜以求?“科学成果是否有价值,不能与它的发表与否画等号。我也曾被《科学》、《自然》这样的大牌刊物退稿。”6日,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中国人应少些科研之外的压力

去年,美国《科学》杂志主编布鲁斯·阿尔伯兹在访华时毫不客气地指出:“瑞士学者的论文用稿率最高,而中国学者的论文退稿率最高。”

记者就此向彼得发问。他说,情况正在发生改变。在他看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有赴海外搞科研的经历,他们的视野更加国际化。中国的实验室设备也更先进,形成的论文质量正在提高。

但为何中国人的论文仍常被冠以“创新性不足”的帽子?“应该少些压力、多点自由。”彼得说,“中国学者发表论文要和职称等科研之外的东西挂钩,他们压力大而缺乏选择课题的自由。”

有价值的论文不一定发表在大牌刊物上

“影响因子”是国际上用于评价学术刊物影响力的指标之一,《自然》、《科学》都是影响因子排名靠前的刊物。可国外大牌科学家对大牌刊物并不盲从。记者去年曾采访2004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龙·西查诺瓦。他说,他最得意的科研成果发表在某刊物上,而这个刊物在学术圈内排不上名次。

彼得说:“我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他曾被《科学》、《自然》这样的知名刊物退稿,最后自己感觉比较有价值的论文发表在比较偏门的刊物上。他说:“不要陷入任何数量的魔咒,真正有价值的成果要靠时间和现实检验。”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4/246051.shtm

未命名.jpg
bbwade 发表于 2011-4-13 07:30:51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出了中国科研体制的弊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改名|钢镚|会员|公卫人 ( 沪ICP备06060850号-3|沪公网安备31010402334125号 )

GMT+8, 2024-11-1 07:02 , Processed in 0.232257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