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735|回复: 0

[协议] 上海毕业生户籍“阳谋”

[复制链接]
publichealth 发表于 2007-6-28 15:46: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册后推荐绑定QQ,之后方才可以使用下方的“用QQ帐号登录”。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cited from 就业指导中心@西祠胡同
8 s% w- N9 H. q, W9 [2 j( c% J- Y. I2 a  f
从一般本科院校毕业2年半后的今天,我在上海算是初步站稳了脚跟。经过近3年的努力工作,我在上海业内规模最大的单位取得了首席职务,获得了首都行业协会颁发的奖学金,还入选行业权威期刊80后人物报道。毕业第三年,我的税后各种收入接近15W,这个收入水平连许多博士生恐怕也无法拒绝。
' C+ }; y+ {; q' e0 L, C  x  p7 m) d
今天看到新浪首页《人大代表建议取消毕业生户口进沪评分制》的文章后,我不禁感慨万千。3年前的今天,为了首年实施的“评分制”,我有些焦头烂额,如果不是在最后一刻“奇迹般”地获得“赦免”,我肯定早已离开上海。而按照2005、2006年的考评制度,我则完全不可能取得上海市户籍。 ) b6 j  N! I2 f+ ~- n0 ]! `: _
: C# e* A0 y/ f6 e" d
2004年是“评分制”实施的第一年,我并不认为,上海作为一个与全国绝大多数城市人居环境、经济发展水平都不是一个层次的特殊城市,通过毕业生户口考评保证人口有序增长,提高人口综合素质是一种刁难,然而评分标准的制定却让我和我绝大多数的同学难以接受。
3 {4 x8 B* \% ^: d( ?8 @  W" r5 p' `4 B$ E
上海的“评分制”绝对是为传统意义上的“好孩子”制定的,上海211工程院校加分,市“三好”、“优干”加分,在校考试成绩优秀者加分,“紧缺人才”加分……姑且不再进行“学习成绩好坏与人才优劣是否存在直接联系”这一老生常谈的“素质教育”争论,但从这些标准的内容来看,政策制定者古板木讷、独断专行的形象便已跃然纸上了。这一制度,绝对是教育部门、民政部门搭建保守户籍政策堡垒的产物,一方面又要直面上海市蓬勃发展的经济增长带来的人才需求问题,一方面又要保证利益堡垒内的平衡不被打破,细则的制定可谓煞费苦心,更谈不上公平。细则无非保证以下几点利益:1、本市院校尤其是重点院校的学生就业利益;2、教育部门通过各种评奖、打分认定的“好学生”的利益——这对教育系统传统教育体制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3、有关部门而非用人单位认定的所谓“紧缺人才”体系的利益——这一体系更多的带有行政判断的特色,而非用人单位根据市场实际情况自然认可(“紧缺人才”其实并不存在,即使是在传统的看似就业饱和的产业,也存在关键、高级岗位无人胜任的局面,而这些岗位并未被行政部门认为是“紧缺人才”。)在这些利益之外,真正的人才却难以获得认可。我不清楚其它专业的情况,起码在新闻专业领域内,用这些标准选拔人才,许多优秀的编辑、记者在走上社会的第一关便被人为“淘汰”掉了。
6 W/ b3 b/ Y8 f" S3 H: `' D# I& ~" T1 Q6 d6 d  R
我不清楚上海市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在2004年应届大学生户籍评审中是怎样“赦免”我的,我只知道,网上查询的结果不是“审批通过”或“审批未通过”,而似乎是“请与用人单位联系”。在所有人的户籍申请几乎都已尘埃落定之后,几经打听的结果,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在电话中对我说“是好消息”。
4 m: }: v3 Z3 ]8 C
5 h5 a4 Q& W* S- k% c5 f/ A从2005年开始,我的师弟、师妹们在户籍问题上则再也没有笑容了,评分制度日益严酷,即使是本市的一般院校本科生也难以取得本市户籍。细则逐渐扩展,各种部门利益得到进一步保证,比如,政府公务员一次性可以获得20分加分,而本科生基本被抛弃,即使是外地大学的硕士生也很难说可以入户。居住证的“阳谋”开始逐渐实施。这一制度可谓有点“毒辣”,户籍人口看似增长缓慢、老龄化严重,但却有无数手持居住证的高学历年轻劳动力源源不断涌入本市,在贡献了10年左右的青春和汗水之后,他们开始面临一系列的户籍人口不会面临的问题——大到子女上学、中高考,小到出国手续办理和申请本地移动电话业务,对于一个30岁已过,正要组建家庭的人来说,上海已经变得不再适宜居住,他们只有选择离开,他们用青春年华换来的城市发展成果他们无法继续享有。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劳动力,在他们身后,会有源源不断的年轻劳动力继续涌入上海,等待他们的,是持续了一个多世纪的上海滩迷梦,然而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梦醒后上海依然不属于他们,因为每年通过评分体系拿到上海市户籍的,只是作为花瓶、摆设的一小撮硕士、博士。值得讽刺的是,教育部门认可的这些所谓“人才”,很多人的税金、月收入都比许多没有户籍的本科生少很多,他们被认可,多半只是他们更与现行教育体制合拍罢了。 ! r- j! G# d( T2 s
8 Q+ ~2 Y$ b2 D- B1 F. N
1950年之前的上海是向全中国敞开大门的,大批来自现在的上海人所谓的“乡下”的各层次流动人口涌入这座城市,共同促成了东亚第一大都市的奇迹。1950年到1980年,上海关闭了它的大门,在全国普遍贫穷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保证特大城市供应的体系使这个由移民后裔组成的城市的居民开始鄙视他们的故乡。1980年之后,周边地区的迅速崛起让保守的上海一度失去了老工业中心的优势,有限度的敞开大门加之中央政策照顾的结果,吸引了来自全世界的商人的目光,上海因此再度繁荣,商品经济和工业的蓬勃发展对劳动力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促使上海有关部门通过蓝印户口、大学毕业生落户政策予以满足。然而,这些政策在持续不到10年之后便渐次消亡了,从新移民潮中获得既得利益的少数派再次开始设置新的门槛。
9 W; N4 \8 `4 S( _) O/ v: C  h
/ n" u  s3 j) C' R9 A# Y外地人抢走本地孩子饭碗的问题,在全世界的特大型城市都普遍存在,作为国家和民族的人才高地,本地居民在享有区位福利的同时也面临了比其它任何城市多得多的竞争压力。美国出现3K党,不仅仅是种族歧视问题,拉美裔、亚裔、非裔移民在零售业、低收入就业领域的出现挤占了白人饭碗,才是白人社团出现的根源。在中国,并不存在种族歧视问题,但中心城市人口对农村人口、外地人口的歧视,与美国白人种族主义者的心情并无二致。一方面,居住在倾全民族之力营建的特大型城市的他们看不起贫穷、落后的同胞,一方面,他们要通过各种政策防止汹涌的劳动力潮流给自身利益带来的冲击,只要能够保证自己和子女的共同利益,即使城市产业发展无法获得足够的高素质外地劳动力而只好选择本地员工,进而导致城市发展迟缓,他们也在所不惜。因为毕竟这让家里的孩子不用面临那么大的高考、就业压力,少了许多实际的麻烦。
4 ^0 J  x+ W/ t3 c6 s; |8 n* k! g" x- |, a( Y% F
其实,即使在当下制定高层次人才户籍门槛考评政策是不得已之举,也应该通过市场进行选择而非行政指令分配。选择方法便是,对新进高层次人才一律不得落户,在他们工作5年后,根据其职业表现判定其是否人才。5年时间,也足以判断人才对于城市的忠诚、适应度,现阶段的情况是,许多“好学生”拿到上海市户籍后,由于无力生存下去而离开,而许多在城市站稳脚跟而急需户口者却拿不到户口。这种状况,对社会资源实在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对制度也是极大的反讽。
9 {% Q$ T' w- ]0 I) L% x, w( F
- k/ V/ |4 A- Z4 U  * |) D' f9 ?& [- d
, W% c# E9 v1 _3 V
附第一财经日报今日报道
! P0 I/ ~, n7 }" s- R* z
# A' G, t2 `% E) U: }8 H) Q1 U( f9 s0 c: f0 A3 K

' b; z, y# K0 E( f, e人大代表建议取消毕业生户口进沪评分制
& Q" f+ z6 e7 {( d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2日02:45 东方网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 n  d# M/ }& a8 Q5 y/ T4 H  一场针对上海特色“户籍”制度的质疑在上海的人代会上逐步传开。
, e" h8 s! O7 T
3 T( ~) s( N6 ]% P' S6 L- P# K  上海市人大代表、华东政法学院院长何勤华提交《关于改革应届毕业生留沪户口审批制度》的议案建议,取消应届毕业生的评分制的户口审批制度,对非上海生源的毕业生统一办理居住证,然后经过一段过渡时间设定合理标准,对符合要求的人员允许在上海落户。
+ o4 E1 ^- S9 T5 T
0 U7 D& j8 u- W0 ?) M% b" z  自2004年起,上海对非本市生源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办理上海户籍实行“打分制”,使一些毕业生无法顺利留沪就业。   a2 B' E6 c! z% \6 v3 N; R

3 N3 C$ j8 k1 E6 s0 V4 r  何勤华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标准分”评分标准本身歧视色彩浓厚。上海的“211”院校比非上海的“211”院校评分要高5分,这是地域歧视;毕业学校被分为三等,这是院校歧视。
1 t; S" i9 R6 T7 b+ f  i
8 x2 _3 I* Q# Z4 u8 y9 ^6 z  何勤华认为,“标准分”评分办法不利于高校尤其是上海地方高校加强学生管理、教育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易引发高校之间恶性竞争。
1 q7 N0 E6 V; D. w8 @7 ?  [1 _1 x$ v% P& i8 I+ _
  而这项制度也给上海人才高地建设带来严重挑战。除高端金融人才外,高端法律人才的缺乏也日益显露。加入WTO后,上海7000多名律师中能真正从事涉外法律事务的律师不到十分之一,总量不超过500人。
8 O, x6 G& O0 x; ]; x2 J% a0 b6 Q5 s9 R- v' m0 r5 J- i* J5 ^% W
  何勤华透露,因为这个打分制度,目前很多非上海生源品学兼优的法学毕业生开始改行或者转移到周边地区从业,“其中只有45%从事法律事务,多么遗憾。” ) x) ]: I- V; k! o! c
+ b; U1 M3 v( }' J+ {4 }" D; j
  何勤华建义,“应该加强法制化来建设上海人才高地,否则就会把上海变成人才洼地。”
: J$ i+ [; c4 N: u, `0 s4 D/ Y
( L4 g" f7 w3 q0 \, [  “学历高并不等于能力强,学习成绩好与社会适应、发展能力也不能画等号,人为地将学校、毕业生作分类,贴上标签不科学。”何勤华称。 ; s1 }) f7 F5 i6 f# T) N
6 t. X, e& T$ T, u* e2 W  v; {: {! j
  无独有偶,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法学院院长陈晶莹也提出了一份《关于优化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的建议》的议案,对“评分办法”提出了质疑。她表示,这样的行政干预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非沪籍上海高校毕业生的进沪就业,造成了不公平的就业局势。 1 R: G' N1 j# g) o, k' h
' G0 R$ I+ ~  [/ I. g- s( i% }
  陈晶莹建议,废除评分办法,减少和避免政府部门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干预,制定公正、合理的进沪就业门槛规定,让市场、用人单位来评判学校的办学成果,选择其所需的人才。
2 s: r9 R" A+ P$ O/ V# K; g' W8 l# u8 |% B( Z- L+ p( G
  相关链接 4 T  y# i: u( Z, l

9 Q0 C7 H7 Z" `$ z  上海户口审批中的评分制
' q7 \& t7 T; |% ^' W7 K
) k. u* p9 K$ P+ p" m  从2004年起,非上海生源进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办理上海市户籍实行评分政策,申请者的各项要素累计分值高于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公布的“标准分”,方可办理上海市户籍,低于“标准分”者办理人才引进《上海市居住证》。 # `& X1 O2 `2 d; l# r4 x3 ?

7 {0 {  u/ M$ W: i) X$ N1 ?  “标准分”由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根据上海市政府户籍人口机械增长调控要求确定,2006年“标准分”为68分,2005年为64分。 . g6 t  A9 S: r4 C0 S/ }" R  J

- x# Q/ V+ X0 f$ L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袁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会员|至尊|接种|公卫人 ( 沪ICP备06060850号-3 )

GMT+8, 2024-5-29 07:17 , Processed in 0.055058 second(s), 5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